张凌云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
我们知道陕西本身就是文物大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我看了渭南的资料,我更加震惊,因为从知名度上讲,渭南没虽然有办法和西安兵马俑、和国际上非常知名的IP比,但实际上渭南国家级的资源非常密集。简单说一下,就有国家5A景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县、国家体育示范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山木公园、国家黄金矿山地质公园、国家红色旅游景区经典名录、中国乡村旅游模范等,我讲的这些全是国家级的,渭南市有那么多资源,而且很丰富,还都是国家级的牌子。
单从现在旅游发展的业绩来看,从人数、旅游总收入等来看,是两位数的增长,增长比例也很高。GDP在全省处于中游水平,我们的人口仅次于西安,比咸阳还要大,人均GDP是全省倒数第一。我看了一下人均游客的消费,最近是767,同年全国平均是857。从2010—2015年,我连续比对,从来就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想问题就来了,那么多资源密集型的地区,旅游总收入还不低,已经超过15%,有的甚至超过20%,那人均消费为什么这么低?我没做更深入的调研,我想可能一是资源分布的太碎片化,交通不方便,进入性差,二是旅游的方式,时间逗留太短,就像这次专家的考察,如果旅游者也像这次专家考察一样,我想就没什么消费的,“天下第一仓”是慈禧太后赐名,是资源,但现在连产品都不算,这么多游客是真的,但都是本地的游客,所以消费水平比较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我们虽然有着国家级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没有形成好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形成产业,如果说这些产业有,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旅游的产业链或者产业集聚,甚至形成产业带,那资源分布现在通过公路是可以形成陆地走廊的。
由此,我呼应徐老师刚才讲的,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沿黄公路不仅是交通,也不仅是它本身的文化内涵,更是可以把这些点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体系的点睛之笔。我有同感,观光路是观它本身的光,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倒没想到驰道,但我想到国家风景道,交通部和旅游局已经定了25条,第14条是黄土高原的国家风景道,但没有到渭南来。我觉得没关系,可以再争取,这样的牌子拿了之后要建立旅游风景道的体系,这个体系要有几个内容。首先它是自驾车的天堂,西安是全国十几个城市中私家车超过200万台以上的城市,渭南离西安也近,如果辐射一下的话,自驾车的市场就更大。自驾车的服务体系,涉及自驾车的标配标牌导引、停车场,以及车辆抵达如何照顾,保险、救援、停车服务,这一整套就是产业链的概念。
黄河水上旅游带和风景道,这两条水路有特殊意义,怎么把它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值得思考。一带一路的起点是西安,渭南是这条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它可以和雄安新区呼应。这条道路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华夏两个字来自于渭南,所以农耕文明体现得非常完全,通过旅游开发,不光是观光,还可以发展休闲、体验等,这个产业可以做得很丰富,也可以形成旅游的廊道,可以和文化融合、和生态融合,比如说我知道我们这里有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水利公园,把这些都打造出来,用道路把他们串起来。以及体育、运动,我们已经有也是国家级的国家体育公园,怎么把这些业态丰富起来,景区、度假区、社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特色餐饮等,实现多业态的共生共荣,共建共享。
总的来说,是大旅游的概念,不止是我们传统讲的观光旅游,是大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我们讲的观光旅游的市场、城市旅游市场。刚才徐老师讲,现在很多旅行社已经控制不了,大量的游客在市外,自驾车旅游我想最好的门店是4S店,4S店知道我的那些客户是买的什么车,几年要保养,和车主都是朋友。渭南目前还是以农业为主,发展旅游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旅游可以把这些资源全部整合起来。
最后是大战略,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除了一带一路的战略。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这里面最早提出了国家风景道的概念,2017年3月1日交通部和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放银行联合印发了文件。这是顶层设计,包括风景小镇、特色村镇、汽车露营地、绿道系统,这些本来在国家风景道里,业态已经呈现得很全面,也有配套资金,我们可以争取在这个基础上,把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进去,总的目标要打造成为中华第一路或者是中国第一路,这条路上两边的景观和它的文化底蕴以及它所包容的产品丰富性、业态多样性,就可以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引爆点和发展的最大IP。(西北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