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区域旅游红利的空间不容小觑
国家旅游局把“区域旅游一体化”纳入“515战略”,可谓独具慧眼,击中要害,恰逢其时。
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时间问题,也是空间问题;既要追求要素结构的转型,也要追求空间结构的升级。空间性是旅游活动的指示性特征,空间结构优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从阶段性上看,在资源优势、人口红利得到较为充分发挥之后,谋求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红利”最大化,就成为中国旅游业跃上新台阶的重要路径。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区域旅游合作旨在打破行政区藩篱,降低和消除旅游者、旅游要素的流动障碍,实现区域整体旅游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过程中,区域旅游合作可能呈现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一体化发展等多种模式。区域旅游一体化也可以称为旅游全要素协同模式,指将多个行政区视为一个旅游经济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市场规则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最优配置,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旅游流的分布与变化规律配置旅游产业要素,二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配置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纵向产业链。
为实现旅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必须首先突破行政区划壁垒,进而建构统一的市场标准和产业政策。因此,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尽管市场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推动力量,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不仅要有勇气做“解铃人”,还要有大智慧建构类似“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制度规范。
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旅游一体化有三个层面的表现:一是战略层面的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如京津冀旅游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旅游一体化、湄公河流域国际旅游一体化等,这类一体化最需要的是协议分工机制和高水平的统一规划。二是基于集聚—扩散原理、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如城乡旅游一体化、城市连绵区(都市区)旅游一体化,这类一体化最需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和互联互通。三是基于资源本体的完整性利用而导出的区域一体化,如张家界风景区旅游一体化、山东长岛旅游一体化等,这类一体化最需要的是明确旅游主体功能区的性质、边界和目标,实施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系统化管理。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意义自不待言,释放区域旅游红利的空间不容小觑,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任重道远。归根结底,“区域红利”来自“改革红利”,中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创新为本”的新纪元。
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分配分享机制
旅游是游客在一个区域内无障碍的、欣快的自由行走。要让游客有好的旅游体验和高满意度,必须打破地域藩篱,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区域旅游一体化是相邻或相关的不同行政区域(也包括跨境区域)通过资源整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地域空间、服务标准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不均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大体量、大规模旅游景观比比皆是,发展区域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虽然经历了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西部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造成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区域分割、功能重叠等诸多问题。在新一轮的西部旅游发展中,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应该摒弃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面对旺盛的、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不能只追求旅游设施的规模数量,不讲求质量内涵;只重视项目投资,忽视管理和服务;只热心开发技术,不关心文化发掘。在“十三五”期间,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区域合作、结构合理、供需匹配、精准定位、资源集约、文化创意。区域旅游的一体化也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
旅游产业也同样存在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问题。淘汰出清或转型升级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旅游供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应用信息化手段降低旅游交易费用和旅游成本,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的短板。区域一体化发展应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展开。旅游活动是不受地域行政区划所限的,构建旅游区域一体化首先是要打破地域藩篱,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行跨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中心的交通枢纽和客流集散功能,实现与周边景区的无缝连接和无障碍通达,取消、减少或降低高速公路收费,增加通往周边各景区的道路交通标识和智能导航,合理布局旅游厕所,为自驾车旅游提供救援、维修和营地服务。在管理上实现区域内的旅游规划“多规合一”,统筹公共服务、整合公共资源、共享旅游信息、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营销形象。
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实际上就是要探索建立起一套跨行政区的利益分配分享机制和市场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在产品、交通、品牌、服务和营销等五个方面实现“一体化”。
要探索建立起一套跨行政区的利益分配分享机制和市场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在产品、交通、品牌、服务和营销等五个方面实现“一体化”
区域旅游合作应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
区域旅游一体化,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打破了地域、空间、体制障碍,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内部各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用区域一体化的抱团、合作思想引领中国旅游发展,建设若干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实现旅游强国战略。区域旅游一体化,从高到低,通常有五个层次,国际上如“一带一路”、省域间如长江旅游经济带、地市间联合如山东的仙境海岸旅游品牌片区、重点旅游市县以全域旅游思维打造的片区、景区间的整合提升如联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或申请世界遗产等。
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主要解决好六个问题: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和合作出效益的观念。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以推动旅游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区域协作的内容和要素的组合。区域一体化需要充分挖掘各地资源,以资源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和品牌导向,共同创造旅游市场。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串联起来,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梯度发展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打造一批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旅游集团和旅游城市群。
二是因地制宜,成立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如我国最近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旅游业在这三大战略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为涉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应该由国务院副总理及以上的领导担任负责人。通过合作组织,解决区域内部的利益均衡、区域协调的共生机制等问题。
三是在规划上推进 “多规合一”,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空间上,几个行政区域的规划完成后,通过协调,再以一个完整的区域作为对象进行规划,统筹考虑土地空间利用,以避免旅游项目在同一个区域的同质化。在内容上,在进行区域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基础上,要让规划统一在“一张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旅游规划。
四是在项目的投资建设这个环节,一定要找大的投资商,统一完成规划、建设、运营、营销等,让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五是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交通要先行,例如实现区域交通“一卡通”、异地汽车租赁,实施减免高速公路收费等措施。
六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消除旅游者在语言、投诉、咨询等时空上的障碍。
国际国内区域旅游一体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区城旅游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基础,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不可能有区域旅游一体化。区城旅游合作在相关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展,只有各级政府重视,才能推动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统一服务标准,联手市场营销,共享旅游信息资源,开展旅游人力培训等工作
新闻来源:厦门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