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丝路之源 桑梓之邦”第五届中国·石泉鎏金铜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国内蚕桑专家、旅游专家、文化学者、石泉县文旅行业从业者齐聚西安,以金蚕为媒、以金蚕结缘,进一步传承弘扬鎏金铜蚕文化,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蓄积高质量发展动能。
陕西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戴卫红,陕西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副处长康林昌,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陈莲,石泉县人民政府县长梁鸿,石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标,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朱铭,陕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研学旅行分会会长杨蓉,陕西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常务秘书长沈飞,副会长冯高悬、于明、焦国华、蒋水舟、赵思玉,理事王伯涛、张发绩、杜刚良、秦红、石宝玉,会员代表陈卫红等受邀参加活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朱铭表示,中国是蚕桑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西汉时期,石泉就已是“桑柘遍地、丝帛盈市”的中国蚕桑之乡。1984年,一枚鎏金铜蚕在陕西安康石泉县池河镇横空出世,随即蜚声中外,惊艳世界。1985年起,这枚鎏金铜蚕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如今,随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正式开放,这枚鎏金铜蚕又在此“安家”,向广大游客展示。陕西历史博物馆围绕“鎏金铜蚕”这件珍贵馆藏,开展了对“汉代文明、汉长安在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西汉关中的蚕桑业发展”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今后,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一如既往支持石泉“鎏金铜蚕”文化品牌的打造,深度协同,提供科研支撑、挖掘文化内涵、激发IP价值,做大品牌效应。让国宝“鎏金铜蚕”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的大潮中熠熠生辉,成为石泉实现小金蚕大产业历史性蜕变的金色名片。
会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新,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工作部主任杨效俊,陕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研学旅行分会会长杨蓉分别以《丝路之源 魅力石泉 重新认识丝绸之路》、《鎏金铜蚕见证丝路起点的地位和影响》、《发展鎏金铜蚕文化研学的前景与方向》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新作主旨演讲
王建新指出,在汉代的文化遗存中,出现了鎏金铜蚕的形象,表现了当时丝绸生产发达、丝绸贸易兴盛历史场景。目前有多地发现了汉代的鎏金铜蚕,但石泉出土的汉代鎏金铜蚕出土地明确,保存最完好。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安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我们需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和商贸活动,让我们生产的特色商品丰富“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物资生活。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工作部主任杨效俊作主旨演讲
杨效俊表示,1984年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丝绸贸易是丝绸之路贸易中最具典型的贸易模式,丝绸是最早输出中国的商品之一,是西方市场长期需求的重要商品。以长安为代表的汉代文明展示了东方文明发展水平,形成了中国文明开放包容的特性。
杨蓉认为,文化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将鎏金铜蚕文化与中小学研学相结合,将有助于孩子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也有利于为桑蚕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华与陕西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常务秘书长沈飞、研学旅行分会部分理事、会员代表进行现场签约
会上,石泉县对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和全域研学产品进行了推介,发布了鎏金铜蚕文创产品。石泉县文旅广电局与陕西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12家会员单位进行了现场签约,并将围绕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民宿等领域开展合作,助力石泉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石泉作为“丝路之源”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目前正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全力推进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建设,聚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开启建设美好石泉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