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传统。非遗物化的产品可看、可用、可吃、可穿,能满足人们多元的消费需求。人们通过非遗好物可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在此过程中,非遗传人和技艺也得到了展示传播和传承发展。
非遗购物节助消费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等多家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6500家店铺参加“非遗购物节”,非遗产品种类8万多种,涉及各级非遗项目约4500项。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非遗伴您‘逛京城,游京郊’暨京城非遗老字号购物节”中,各区推出了“非遗+旅游”线路,比如沿着中轴线,人们可徜徉街巷胡同,在老城寻踪非遗商家门店,集盖同款特色印章还可享受商家折扣等。非遗资源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充分发挥非遗与旅游相互促进的作用。从4月起,北京市文旅局已联合京东等电商平台,组织非遗老字号开展复工复产促消费活动,截至5月底,非遗老字号在京东平台订单成交总额达4300余万元。
在江西非遗购物节的直播活动中,萍乡春锣、豫章绣、余江木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非遗传承人推介非遗好物,上线店铺242家,上线销售的非遗产品达700余种。海南省围绕“黎锦”“琼剧”“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五大非遗项目进行多种展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统时尚相融、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打造“非遗文化+电商+旅游”的新型消费链条,焕发海南非遗的新活力。
“非遗购物节”为非遗好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架起一座互惠的桥梁,一边是消费者,一边是非遗传人和非遗好物,既满足了消费者追求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又活化了非遗的传承。
网络助力传承创新
你听过金缮修复、银花丝吗?这些非遗瑰宝正在被一些“90后”的年轻人用一腔热爱传承下来。
记者在淘宝搜索“非遗”或“非遗购物节”,数万款非遗匠人的店铺好物就呈现出来。年轻的非遗匠人正在利用网络平台快速成长。“90后”安徽农村小伙刁宽,从小右手残疾,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学竹编时,他凭着热爱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他开起了淘宝店,店铺运营、修图、发货、产品制作全靠他一人,每月收入过万。刁宽说:“跟以前打零工相比,现在生活富足了,我很满足。”
成都姑娘晓璐是个“非遗二代”,妈妈是国家级银花丝制作技艺传承人。把筷子粗的银条拉成头发丝一样的银丝需要100多道工序,再将银丝制作成首饰、画和工艺品……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淘宝深受年轻人喜爱,这让晓璐更坚定自己的选择:“只要有市场,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
去年,上亿的用户在淘宝天猫购买非遗商品,仅淘宝活跃的手工艺非遗店铺就超过2.5万家,年成交规模近30亿。淘宝直播成了非遗商家快速增长的新方式,一年直播场次超过200万场。在非遗消费者中,有2/3是“80后”和“90后”,京剧、越剧、茶艺、雕刻等相关的非遗好物,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赵颖说,创新是最好的传承,阿里巴巴用平台化和数字化的方式为非遗保护、非遗产品创意研发与消费插上了创新的翅膀。未来阿里巴巴将通过推荐非遗好店、探索非遗跨店等活动,把更多的非遗手艺人和非遗好物推荐给消费者。
非遗好物助力脱贫
在贵州非遗购物节上,全省102个非遗工坊及传承人都参与其中,53个扶贫工坊及传承人开设独立线上商铺,全省24个贫困县全部参与活动。贵州将打造“非遗文创扶贫产品(含特色产品、美食、旅游休闲商品等)集聚发展平台”,拓展电商、网络直播带货等项目,助力脱贫。
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非遗得到保护传承的背景下,让非遗好物与广阔的市场密切对接,已逐渐成为地方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非遗扶贫可增加手艺人的荣誉感、成就感,能激发传承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中还发挥着“扶智”的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2018年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并在全国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非遗工坊已建立2000余所,带动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带动了20多万贫困户的脱贫。
华侨城集团入驻海南省三亚市中廖村以来,通过深度挖掘和提升当地的黎族文化,植入特色民宿、文化体验、演艺互动、美食及文创产品、研学旅游等多元业态,让黎族文化焕发出新的风采。中廖村废弃的黎家民居被改造成充满书香气息的村上书屋、黎家歌舞表演在黎家小院、中和湖上演、非遗学堂展示极具海南黎族特色黎陶制作工艺……当地黎族村民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村民在自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