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旅游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陕西省旅游协会[官网] 陕西省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旅游协会公众号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
2020-09-24 中国文化报 返回列表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浩浩荡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流经区域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30%。“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治理从古至今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一年来,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文旅力量。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沿黄九省区的相关文旅工作者,看各地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青海:探索有源头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约古宗列曲出发,浩瀚黄河由汩汩翻滚的泉眼涌出,进入扎陵湖、鄂陵湖后一路向东,汇聚成奔涌咆哮的大河,孕育文明,滋养华夏。

  2016年8月,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大屏幕连线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听取保护生态情况汇报,并就做好管护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玉树勇担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体责任,在保护生态屏障中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中抓住战略机遇,实现“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美丽愿景。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格求家的草场被划进黄河源头核心区。虽然牛羊不能在自家草场吃草了,但格求家收到了政府发放的禁牧补贴,家里的70头牛也全部转到禁牧区之外的合作社放牧点。同时,格求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资,守护着海拔4650米的黄河源头自然环境。

  作为黄河源头的玉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河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当地也在积极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力求讲好玉树故事,增强江河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在玉树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推进以非遗为重点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在保护传承当地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民族歌舞、民间技艺、传统美术、民俗节庆、史诗文化中加深中华民族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在新时代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建设黄河上游生态文明的和谐高地 

  四川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四川明确把黄河流域涉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确立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坚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阿坝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科学开发草原、湿地等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和利用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等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此外,阿坝的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多元和谐、特色鲜明,有以羌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雪山草地、“牦牛革命”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大禹文化为代表的治水文化,以藏羌走廊、茶马古道为代表的文化线路遗产等和合共生的多元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在保护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形成了松潘古城文化旅游、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品与景点。

  2019年12月底,阿坝设立“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阿坝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全民覆盖、进一步丰富全州文化保护科学体系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阿坝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生态文明的和谐高地、民族团结的和睦高地、多元文化的和合高地、文旅融合的和美高地。

  甘肃:把黄河板块打造成亮丽名片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文化的中心代表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黄河文化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挖掘甘肃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话剧《天下第一桥》、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进京演出项目;敦煌莫高里工匠文化村、肃州六分西湖湿地景区等7个项目建成运营,锁阳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阿克塞沙漠公园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甘肃省充分发挥沿黄四市(州)旅游推广联盟功能,推出《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宣传片》;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省际合作交流,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努力实现板块概念向品牌塑造转化,按照世界眼光、甘肃特色的标准和要求,把黄河板块打造成亮丽名片。

  未来,甘肃将继续推进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加强全省黄河流域考古发掘综合研究,系统梳理黄河文化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一步对全省黄河文化遗产进行考古调查。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推进实施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齐家坪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组织全省博物馆推出黄河文化精品展览,开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教育、学术讲座等活动。

  宁夏: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吴忠市城区段,了解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对我们黄河文化类景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吴忠市青铜峡市黄河大峡谷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志勇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宁夏黄河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与核心景区,近年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先后实施标准化堤防工程,景观河道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绿化工程等,建设了一批黄河景观节点、生态保护点、文化传承点,让黄河大峡谷沿岸绿化更多、风景更美、文旅产业融合度更高。

  “为了实现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的目标,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我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新时代价值,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黄河流域非遗产品以及研学游览项目,用好宁夏引黄古灌区这块金字招牌。”张志勇介绍,“要讲好宁夏‘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让黄河文化更适应时代、更顺应潮流、更贴近群众,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赋能助力。”

  内蒙古:主动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地处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正努力实现黄河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巴彦淖尔2019年接待游客771.9万人次,其中,黄河文化旅游收入所占比重超过85%,初步形成了以河套美丽乡村游为代表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据当地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巴彦淖尔重点建设了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黄河风情特色小镇等黄河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巴彦淖尔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农牧业发展条件、深厚的文化资源底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河套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风情带,全面推进黄河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

  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鄂尔多斯市历来重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在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子义看来,鄂尔多斯要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就要主动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目前,鄂尔多斯已明确发展思路,多措并举,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亮丽几字弯文旅品牌根基;丰富产品供给,推进业态创新,构筑亮丽几字弯文旅品牌内容;加强整体营销,创新宣传手段,提升亮丽几字弯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今年9月19日,包括呼和浩特、乌海、包头在内的内蒙古沿黄七盟市联合举办“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精选各地馆藏文物,展示黄河流经内蒙古段留下的历史遗存,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陕西:启动黄河文旅“四部曲”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也是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得益于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陕西的文化和旅游备受国际关注及游客青睐。

  近年来,陕西依托山河文化培育世纪品牌,2013年开启了全国关注的“秦岭与黄河对话”;2016年联合西北五省区在黄河壶口瀑布发起了共建“黄河旅游经济带”倡议;2017年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发起了九省区参与、每年一届的中国黄河旅游大会。目前这些项目已落地生根、硕果累累,成为全流域讲述“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旅游发展的品牌活动。

  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王晓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后,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迈向新阶段。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启动了黄河文旅“四部曲”——建立黄河流域传统地名文化研究中心,大力推动九省区广播电台联动的自驾游、专业机构指导的研学游和新媒体联动的沿线民众互访游,实施黄河文化系列传播工程,创新开发黄河非遗文化产品,让古老的黄河文化融入当代人群。此外,2021年,陕西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将借此机遇,联合沿黄九省区共办全运会黄河运动休闲与文化旅游展示会,让黄河文化搭载全国体育运动盛会的平台,走得更远、更亲民。

  山西: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亲河,在太原市区有9条主要支流。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为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太原市开展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全面完工。经过治理,如今汾河两岸已是一派水波荡漾、绿意葱茏的景象。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流经太原市境内188公里,一路奔腾入黄河,沿岸有不少由黄河文化形成的文物遗迹、历史名胜以及各类故事传说。”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文少华介绍,今年起,为进一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太原市发布的《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提出,太原将结合流域周边村落特色及城市历史文化,综合集成特色鲜明的黄河、汾河水文化主题景观;打造特色文化展示空间,重点挖掘和梳理黄河、汾河古河流工程和古治水人、治水事;对沿河的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和文化设施建设,或文化艺术性展示。

  “唯有汾河清澈、黄河顺畅、生命勃发,由黄河而衍生出的文化才能更加繁荣,‘黄河故事’才能永远讲述下去。”文少华表示。

  河南:唤起更多人关注、保护母亲河 

  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博物馆建立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的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是了解黄河的重要窗口。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黄河博物馆探访。与一年前相比,黄河博物馆园区内环境实现了部分改造升级,改建了游客休闲廊道,增设了鲤鱼喷水雕塑,修缮了大禹治水雕塑等。此外,为了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珍贵文物,黄河博物馆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郑工合龙处碑”从碑廊迁至展厅内。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我们今天将以‘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介绍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刚步入黄河博物馆主楼,就听到讲解员热情洋溢的声音。曾在黄河博物馆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讲解员张笑蕾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游客。“一年来,黄河博物馆日接待游客比过去增长了10倍。为了应对接待需求,我们馆增聘了3名讲解员。”张笑蕾说,现在大家对母亲河的关注度更高、兴趣更浓了,希望通过讲解唤起更多人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据黄河博物馆馆长王建平透露,他们正积极参与黄河国家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新馆选址初步定在郑州市文化路与黄河大堤交会处东南角。未来,旧馆将和新馆一起,共同展示好黄河文化。

  山东:深挖黄河文化内涵,发展多种文旅业态 

  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山东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处于“豆腐腰”的险要位置。在当前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中,村台建设、村台文化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由山东省吕剧院创排、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的吕剧《一号村台》,讲述了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的故事,上演后反响热烈。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普查、筛选、确定一批适宜保护传承的旧村台,形成黄河文化村台保护名录,针对文旅禀赋高、交通便利的村台,推动建设传统村台文化旅游体验地。在黄河新村台建设中,将注重展现地域建筑风貌、良好生态环境和厚重文化色彩;与此同时,整合农业农村、商务、河务等部门资源,发展多种文旅业态,不断提升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黄河九转终归海,黄河的入海口就在山东省东营市。在治河用河过程中,沿线留下老河道、民居、民谣等众多遗产。东营市利津县在宋金时期就是渤海西岸重要商地,东津渡、铁门关是黄河流域重要渡口和关口。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营市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主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重点对水利、名人遗迹等黄河文物古迹进行全面梳理,围绕黄河文化主题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鼓励学者研究吕剧、泥塑等受黄河文化影响而生发的非遗、民俗形态。为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铁门关”,当地创排了吕剧《铁门关》,投资近500万元新建铁门关历史文化展馆,同步发展周边乡村特色产业,成立石磨面粉、手工老粗布等合作社,走上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据统计,2019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99.2%,旅游总收入也明显增加。未来,东营市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二维码
电话:029-89640708 导游分会电话:029-85233523 传真:+86-029-89640708 邮箱:3532360073@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陕西体育宾馆
备案号:陕ICP备1601285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863号
Copyright © 2002-2019 陕西省旅游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