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换档期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平均为14年,在这一时期,旅游业一般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在这其中,要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产业的深化作用。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高速增长的特点仍在延续,但新的结构性变化已经产生,中国旅游业面临增长要素的历史性转换,前一阶段支撑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正在相继发生变化,亟待转换增长方式,而这有赖于非物质文化在旅游业的深度利用。从转变旅游业的增长方式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利用,将带来旅游业的几个重要变化:第一,以规模增长为主转向效率提升;第二,从硬资源投入为主转向软资源深挖;第三,以劳动力依赖为主转向知识依托;第四,以物质资源的直接转化为主转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我国旅游业一直具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传统,但这种结合,与高速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紧密捆绑在一起,其发展依赖宏观增长红利,依赖政策主导,依赖低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依赖大投资的持续导入,导致市场发育不完全,良性的增长格局和收益格局迟迟没有形成,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利用,突破高速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新的增长模式的形成,需要实现多层次的结构性破题,其核心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依托改革,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效率。这必须要求产业的增长转向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率模式。目前我国旅游业新积累深度严重不足,对应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方面,面临浅层次(以直接转化为主,文化深化程度和科技结合程度都比较低,复合性、体验性和延伸性都较差)、高负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一方面享受很低的直接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在其转化过程中又面临着资源、用地、能源、融资等多方面的高成本问题,保护和开发都难以维系)、非充分(政府主导型战略一方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的广泛利用,另一方面也在产生低效率的问题)、低替代(业态升级缓慢,产品替代频次低)等多方面问题,亟待改革破题。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业利用,应该重视三个“注重”,即注重改革对于生产力的松绑,注重市场对综合创新力的激活,注重知识与科技对产业的结构性进化。
第二,围绕市场,推进旅游文化消费的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重要形态,但消费的深化仍然不足,文化附加值依然较低。旅游文化消费的深化,核心是如何建立适应需求的供给。当前,旅游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在走向新的人口世代的主导,走向消费者更具主权的社会,走向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面对趋势性的升级和结构性的降级并存的局面,快速增长期相对刚性的供给体系,难以应对新的市场变化,供给要适应弹性化、柔性化、快速化的变革需求。
第三,拓展发展边界,建立前沿拓展型的创新模式。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以从旅游先发展国家习得的跟随式模仿居多,随着中国旅游业逐渐步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前沿,可借鉴的他国发展经验越来越少,下一步要自主开拓新的前沿,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和人才模式的大转换。
总之,经济换档期对旅游业的定位,应该是从高速环境中的规模产业转变为中速环境中的高深产业。而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通过在旅游业的深度转化和利用,推动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方式的形成,推动产业向高深转化,是下一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面,其改革和创新,特别值得我们的重视。
金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