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明之脉,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4月2日至3日,“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渭南市。来自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70余名采编人员,从“字圣”故里白水县,到唐帝陵所在地蒲城县,再到“史圣”故里韩城市,一路探寻秦东大地上的历史足迹,唱响文化自信主旋律。
在白水县,采访团一行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庙,聆听“仓颉造字”的传说,探秘中华汉字的起源。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创造的集大成者。相传,在仓颉创造出汉字后,上天下了一场谷子雨表示嘉奖,这也正是节气谷雨的来历。所以当地群众千余年来都保留有“清明祭黄帝 谷雨拜仓颉”的传统。采访团一行身穿汉服,按汉礼祭拜仓颉,再现了中国传统礼仪的庄严场景。
“穿汉服行汉礼是非常有趣的体验。这次采访让我了解了汉字的诞生和发展,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三秦网编辑张宸豪说。
从2016年开始,白水县以谷雨祭祀仓颉活动为载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初评、媒体推送、专家评选、观众推荐等环节评选出年度汉字,并于谷雨当日举行“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不断丰富创新祭拜形式,传播优秀汉字文化,弘扬民族创新创造精神。
在蒲城县桥陵,一位戴着花镜的老人精神矍铄地向采访团讲解着桥陵的历史文化。1个多小时的讲解,老人没喝一口水,激情澎湃、诙谐幽默的讲解不时赢得采访团人员的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大唐帝陵守护人”的朱建武。近40年来,他在桥陵为人们义务讲解。无论是接待中央领导还是普通游客,朱建武讲解时用的都是“秦腔”。他说只有慷慨激昂、跌宕起伏的“秦腔”才能讲出盛唐文化的气势和韵味。
朱建武每次的讲解词都不同,他会把当下的时事新闻、网络热点融入讲解词中,让更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更有兴趣地了解桥陵历史。
“他是我见过的最与众不同的讲解员。这样的讲解方式非常幽默、生动,让我在欢声笑语中就记住了桥陵的历史文化。”浙江新蓝网记者余丽燕说。
渭南行的最后一站,采访团抵达“史圣”司马迁故里韩城市,探寻中华历史文脉。
走进司马迁祠景区,一座12米高的司马迁雕像矗立在人们眼前。采访团一行来到雕像前驻足瞻仰,追忆太史公的丰功伟绩,缅怀“史圣”的伟大精神。
一路沿山而上,经过“高山仰止”牌坊,采访团一行到达了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壮观的建筑群,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功绩。
“孩子最近正在读《史记》,这次正好带他来司马迁祠看看,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说。
(陕西日报 董剑南 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