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属秦岭中央公园核心区。近年来,柞水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充分挖掘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全域旅游思维谋篇布局,在探索中形成了“三驾马车带动、四联模式扶贫、五个围绕推进”的柞水全域旅游创建模式。
一、 “三驾马车”带动全域旅游大产业
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把精品景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三驾马车”强力推进。
推行“龙头景区引领,特色项目带动、市场化开发”的大旅游开发机制,并采取“三步走”的措施,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仅2018年,柞水县旅游项目累计投资48.05亿元,非公投资注入的旅游开发项目占旅游投资的80%以上,市场化程度居全省前列。先后实施重点项目89个,启动了终南山寨、凤凰古镇维护、九天山、弥勒圣境、古道岭综合开发等一批总投资过百亿元的高端旅游项目,建成了古道岭玻璃栈道、空中滑索、玻璃滑道、时光隧道、崖壁3D投影,九天山国际滑雪场、水上滑漂、卡丁车赛道,开发17项山地体育扩展项目等,构建起全季、全时、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生态之乡、中医药之乡、糍粑之乡、渔鼓之乡、美食之乡等大乡村旅游业态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以凤凰古镇、下梁镇国家级特色集镇为引领下,以乡村风情为特色的洞天福地小镇、以木耳科普观光为特色的木耳小镇、以康养度假为特色的秦岭时光康养小镇、以生态度假为特色的牛背梁风情小镇、以弘扬孝义文化为特色的孝义小镇、以红豆杉景观林和衍生产品为特色的红豆杉小镇等新业态集群遍地开花,成为柞水旅游的新亮点,陕西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
二、“四联模式”构建全域旅游新路径
“四联模式”,即“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让旅游扶贫能效充分挖掘和释放。柞水县通过旅游解决就业人数近2万人,带动500余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人均旅游收入1.74万元。“四联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并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
柞水县各级、各部门及企业积极寻找与旅游业的结合点,合力推动多点分布的旅游景区、覆盖全域的乡村旅游和广泛延伸融合的产业链,让更多农村直接或间接通过旅游业收益。聚力打造“木耳、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三大扶贫产业,按照“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的思路,制定了《旅游产业扶贫奖励补助办法》,建立了生产初端和消费终端有效联接机制,成立了农产品配送中心,分别与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宾馆、酒店、商场、农家乐签订供货协议,使贫困户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搬上了餐桌、走进了超市、装进了游客的“后备箱”,解决了2100余户贫困户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实现了旅游与种养殖业、商业、交通、食宿、娱乐等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目前,已有820户贫困户办理了入股联营手续,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三、“五个围绕”形成全域旅游创建大格局
“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推进机制确立,让柞水县旅游快速发展。
产业围绕旅游转。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出台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加快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政策。先后编制了《“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柞水县全域旅游规划》、《柞(水)宁(陕)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以旅游规划为统领,构建起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产品围绕旅游造。以“商洛八大件”之柞水系列产品为抓手,“柞水木耳”“柞水核桃”“柞水大红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热销的旅游商品;推动“旅游+商贸”服务业发展,建成了县电子商务中心,农村淘宝、京东实现主要节点全覆盖,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兴起,旅游三产成为新的经济发力点。
结构围绕旅游调。围绕一条主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利用两大抓手(品牌塑造和项目带动),开发三大文化(渔鼓文化、生态文化、孝义文化),打造四大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人文体验),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业转变,传统工业向观光示范工业转变,推进“一主两优”(木耳产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优化到9:61:30。
“旅游+康养”,依托盘龙、欧珂等医药龙头企业,发展医疗保健、康体养生等产业发展;“旅游+农业”,打造了木耳小镇、菊花小镇等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项目,打造了朱家湾、营镇、石瓮子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体育”,先后建成了户外汽车营地、九天山国际滑雪场、水上滑漂、卡丁车赛道、终南山寨秦岭峡谷乐园17项山地体育扩展项目等一批户外运动项目;“旅游+体育”,“秦岭行一”研学旅行项目。
功能围绕旅游配。启动以“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建设,让居民和游客共享旅游带来的美好生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光纤宽带入户率达80%,成为全省首个全光纤覆盖县城。优化交通环境,在全县道路沿线精巧设计景观小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在景色较好的开阔区域建设生态停车坪和观景平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重点景区沿途建设自行车绿道、徒步线路、旅游咨询服务点等。在柞水县汽车站建有旅客集散中心,在牛背梁、秦楚古道、九天山、凤凰古镇柞水溶洞等重点景区之间配有旅游专线公交车,形成了便利的区域旅游交通环境。
民生围绕旅游兴。按照 “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发展要求,全面实施了81个村居以美化、亮化、硬化、改厕、改圈、整院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提炼“乡愁”文化,发展美丽经济。将乡村旅游扶贫与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聚合效应,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既改善村容村貌、又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公益设施项目,强化对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旅游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的培训,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柞水服务”营造全域旅游大环境
坚持一手抓旅游产品打造,一手抓旅游环境的优化,实现了旅游服务由满足基本需求向高质量旅游转变,树立起“柞水服务”的品牌形象。
围绕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目标,建立了覆盖餐饮、住宿、交通、旅游景区、商贸、休闲娱乐等六大要素的全县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修订完善了《景区景点管理办法》《农家乐管理办法》等制度,创新制定了42项旅游行业地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星级酒店、主题酒店、旅居客栈、高端民宿、休闲农庄、美食街区等服务业态,打造知名旅游商品10余种,培育标准化旅游超市12个、经济型旅游酒店20个,涵盖了高中低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
在商洛市县区中率先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大队、旅游巡回法庭以及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投资公司等“1+3+N”综合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机构作用,形成了沟通顺畅、监管有效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
各旅游景区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建成了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完善了旅游微博、微信平台,推广网络支付工程;建成首个标准化骨干自动气象站,为旅游气象服务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撑;建成全县游客接待中心,在A级以上景区、秦岭美丽乡村全部建立了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旅游服务保障体系,柞水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被评为陕西最美会客厅。
五、整合营销树立“柞水旅游”大品牌
近年来,柞水县内塑形象,外塑品牌,“柞水旅游”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佳养生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和等多个荣誉称号。朱家湾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休闲宜居村庄,凤街社区被评为全国乡村游模范村。
借助每年“5.19中国旅游日”、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西洽会、农高会、秦岭生态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宣传推广“柞水旅游”。将旅游与教育融合,举办了“感受人文触摸历史”“走进柞水溶洞,感受喀斯特地貌”“2017年中国航天日科技展”等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旅游与体育融合,成功举办陕西省第三届滑雪大会、九天山千人赏雪活动、“骑行大秦岭•游赏牛背梁”公路自行车赛、“穿秦楚古道•揽牛背花海”等活动;将旅游与文化融合,具有地域特色,以楚文化、原生态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渔鼓山歌剧《孝义川》一经上演便备受好评,被评为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化优秀剧目奖”。“柞水渔鼓”还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
据统计,2018年柞水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905万人次,过夜游客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7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22%,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5.2%。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的33.5%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为33.8%。
(柞水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