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浓缩,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近年来,西安也在努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传播具有西安特色的中国故事。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聚焦博物馆建设,建言献策。
建设数字博物馆 让文物自己走出来“说话”
宋亚平
在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看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打造博物馆对提升城市形象、发挥文化的作用意义重大。
“要让文物自己走出来‘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这样才能留住观众、吸引观众。”宋亚平建议,应更新博物馆建设理念,不仅要重视文物展示,还要重视数字博物馆建设。对于已建成的博物馆要增加数字化内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体验式互动模式,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拍摄、扫描、特效制作等技术将馆藏转化为数字信息,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无障碍查阅、参观和体验。
宋亚平认为,在博物馆建设中,还应加强对散落民间的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她举例说:“宋伯鲁先生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集诗、书、画为一体造诣颇深的文化大家,可是相关的研究和挖掘却很缺乏。”对此,宋亚平建议,深挖陕西、西安文化潜力,多渠道、多形式、抢救性地做好如宋伯鲁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陈列、宣传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博物馆建设的实力,让博物馆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尝试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王勇超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认为,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推进“公平对待”非国有和国有博物馆的政策落实至关重要。
“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是实现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被‘公平对待’的一个重要举措。”王勇超表示,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目前这一政策只在国有博物馆中实行,建议国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对具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也尝试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实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
“国有博物馆发展背后有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其藏品大都出自考古、捐献等;非国有博物馆则主要靠创办者个人投入资金,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艺术品等。目前,各种税费征收让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更加艰难。”王勇超说,非国有博物馆多具有公益性特质,在政策方面应该与国有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与税费相关的纲领性政策,尤其是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减免政策,让非国有博物馆享受国家在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方面带来的优惠。
(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