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兵马俑的故乡,陕西旅游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自然资源为依托,走融合发展路径,勇立中国旅游业发展潮头。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市场洗礼,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近年来,陕西旅游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五新” 战略为统领,获得高质量稳步快速发展,旅游综合贡献率不断提升,释放出强劲动能,持续推动陕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追赶超越。
冬日气温逐渐降低,却丝毫无损游客出游陕西的兴致,太白山下温泉正酣,袁家村里游人如织,留坝的山珍“香菇”带火了陕南收获季,壶口瀑布迎来了今年第200万名游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今年接待游客首破800万大关……旅游供给侧改革为陕西旅游市场带来了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新型体验项目,丰富了游客选择,使陕西旅游呈现出“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11月1日,陕西面向全国集群发布30项优质旅游产品,这些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分享性的产品,强力吸引自驾、亲子、组团、自由行等人群,为陕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再添一把火。
(图片:“七彩秦岭行•情至菇乡浓”自驾活动 骏途网供图)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说:“陕西有着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质’,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立足文旅融合新时期,陕西统筹抓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按照“紧扣高质量、紧盯重点指标、紧抓关键环节”部署,加快打造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全省旅游业快速增长。
据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陕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2354.21万人次,同比增长21.86%;旅游总收入4965.33亿元,同比增长29.09%,旅游经济继续领跑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陕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力量,推动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
建设国际旅游枢纽
助推陕西“三个经济”发展
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以陕西西安为起点,凿通西域,打开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2100多年后的今天,陕西站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前沿,紧紧把握历史机遇,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陕西旅游作为高能级开放平台,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中,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客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管理流、文化流和能量流等各种旅游要素聚合,加快推动形成旅游资源集聚扩散的国际枢纽。
为更进一步发挥陕西国际旅游枢纽聚合要素功能,深化对外开放,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带一路”建设年度行动计划》,多次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列为重点工作,同时,编制了《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行动纲要》《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陕西(西安)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方案》等,为打造陕西国际旅游枢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纲领。
今年7月,陕西省联合北京、上海举行了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全球发布会,提升对国际旅游的引导力、服务力和保障力。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航线58条,通达24个国家,正全力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以西安为中心,向外8个方向辐射的“米”字型高铁网也初具雏形。陕西航空高端带动、铁路公路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立体交通枢纽平台的搭建为陕西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如火如荼开展的旅游品牌推广活动加速了旅游枢纽的形成。面向国际市场,陕西不断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今年2月,“陕西旅游之窗”亮相英国,此后又陆续在马来西亚、德国、俄罗斯设立,成为陕西展示文化旅游魅力、海外拓客的重要窗口。借助中美旅游年、中澳旅游年、中加旅游年、中欧旅游年等旅游外交和国际展会平台,陕西积极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澳大利亚千人游陕西”“英国千人游陕西”“加拿大游客游陕西”“海外华侨陕西旅游推介会”“港澳百团万人游陕西”“中欧旅游年闭幕式‘文化陕西’旅游推介会”等相继举办,开启了陕西旅游国际化新里程。连续5年举办的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更是累计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加,不断深化国际旅游合作。
在国内市场,通过与重要客源地的合作交流及举办“西安年·最中国”、“陕北榆林过大年”、汉中“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安康龙舟节”等100余个重大活动,陕西不断加强对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图片: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 摄影黄延)
今年国庆期间,陕西接待境内外游客7002.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2%和33.08%。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亢大麟指出,随着陕西国际旅游枢纽效应彰显,陕西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综合贡献逐年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旅游业直接增加值达到1842.08亿元,同比增长10.0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4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旅游业综合增加值达到3389.55亿元,同比增长8.3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48%,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亢大麟介绍,陕西省旅游业增加值和综合贡献率统计严格按照《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17版)》相应口径,经过专题调研和分析核算,并经由专家评审通过。
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业作为陕西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向世界展示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新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看得见的成果,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持续赋能陕西“三个经济”发展,为陕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贡献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
拉动社会投资与消费增长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制度保障不断加强。
“陕西正按照优质旅游发展要求,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以‘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四大旅游高地为支撑,加快旅游发展步伐。”任宗哲介绍。
(图片:汉中兴汉胜境景区《天汉传奇》演出)
今年,陕西旅游保持高质量发展之势,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成果丰硕: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由刘国中省长任组长的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指标体系和工作要求》《2018年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要点》,各市出台支持全域旅游的政策20多项,全省旅游体制改革、规划体系、政策创新进一步加快。
在7月18日举办的全域旅游全媒体联席会上,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长兴表示:“要以重大项目建设、核心产品引领、公共产品提供为重点,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陕西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
随着旅游供给侧改革深入开展,一大批旅游优质项目投入建设。根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陕西全省在建旅游项目859个,完成投资88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和22.4%。全省招商引资项目80个,签约金额773.965亿元。华夏文旅城、黄帝国家文化公园、安康瀛湖生态景区、兴汉新区汉文化旅游项目、韩城国家文史公园、乐华城二期、岐山周文化景区、黄河壶口文化景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恒大童世界、沣东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丝路欢乐世界(丝路风情园)等50余个项目启动。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
旅游部门与交通等部门开通旅游运营线路200余条,与教育厅、文物部门推出了首批63个研学旅游基地,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精彩纷呈。
据统计,2017年陕西旅游业全年实现直接投资2675.5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41.79亿元,同比增长14.6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7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2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64个百分点。
通过行业间的间接作用,陕西旅游业综合带动全社会实现投资5542.30亿元,净增1710.23亿元,同比增长44.23%,旅游业综合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27%,综合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8.21个百分点。旅游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拉动社会投资的新热土,旅游优质产品供应的动力源。
高品质旅游产品的供应使来陕游客个性化、多元化出游和休闲度假游的比重提升,过夜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极大促进了旅游消费的扩大和升级。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一日游游客人均天花费636.09元,比去年提高70.96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831.93元,比去年提高72.24元。火爆的旅游业带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通讯等领域的消费,在全省游客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费占30.2%,住宿占14.01%,餐饮占15.5%,购物占12.88%,娱乐占10.01%,而景区游览仅占11.52%。
据统计,陕西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第一产业增加值中旅游增加值占比为7.73%,同比提高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旅游增加值占比18.43%,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从相关行业来看,旅游业对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业的贡献最显著,各行业增加值中旅游增加值占比分别为82.41%、26.91%和21.84%。
随着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揭牌成立,“文化陕西”的“旅游+”融合发展步伐将更加坚定,品质化发展的陕西文化旅游将打开新窗口,创造新的增长点。
旅游全域覆盖
统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陕西全域旅游的实施和“四大旅游高地”的持续打造对陕西统筹全省经济一盘棋,推动陕北、陕南、关中三大板块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陕南,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打造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 紧紧抓住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陕南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倾斜和陕西对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将生态优势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通过“秦岭”大旅游IP的打造,统筹推进秦岭地区特别是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旅游发展,以旅游经济带动整个陕南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山区人民幸福指数。
其中,汉中依托秦巴山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旅游带动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汉中全市开工建设重点文旅项目50余个,投入旅游业各类资金225.6亿元,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118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2.96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在陕北,一条沿黄观光路的开通将黄河旅游带建设推向高潮。2017年8月,全长828.5公里的沿黄观光路正式开通,串联起黄河西岸的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市12县,50多个景点,与9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公路和80条县乡公路相连接,彻底打通了陕北与关中的旅游大环线。陕西抢抓机遇培育打造黄河旅游带,2017年,陕西省政府通过了《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同年9月,陕西在韩城举行黄河旅游带建设工作推进会。目前,黄河旅游带正作为陕西全新的扶贫脱贫致富带、文化旅游观光带、特色产业发展带和沿黄生态城镇带在整体推进。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陕西旅游业在振兴乡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中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图片:商南美丽乡村王家坡院子 摄影朱峰)
陕西乡村旅游以“旅游+农业”为路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切实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多元化推动、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构建了关中乡愁旅游带、秦岭美丽田园旅游带和陕北特色乡村旅游带,开发了包含采摘、民俗体验、康养、民宿、度假等在内的丰富旅游产品,推出了陕西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已成为陕西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目前,陕西创建了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打造了130个旅游特色名镇,旅游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了23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些示范村农民收入的20%来自旅游。开办了2万家农家乐,带动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24万人。运营了1000家特色民宿,创建了12家国家4A级乡村型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2010年至2017年,陕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30%和35.4%。2017年,陕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241.2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接待总量的38.6%,乡村旅游收入达275.6亿元。2017年陕西因旅游而获益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达30.14%,旅游收入在受益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占45.43%,受益农户比未受益农户人均增收1826.82元,旅游收入在农村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达15.40%。
共建共享共参与
提高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旅游是幸福产业、民生产业,最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近年来,陕西旅游业在发展中积极融入“共建共享共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旅游惠民功效。
陕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2017年,陕西全省共有279.47万人活跃在旅游岗位上,比上年净增28.09万人,同比增长11.17%,旅游对全省就业的直接贡献率为12.33%,直接拉动全社会就业增长1.31个百分点。而通过行业间的间接作用,旅游业带动全社会实现综合就业472.6万人,净增54.22万人,对全省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20.85%,同比提高2.62个百分点,综合拉动全社会就业增长3.84个百分点。
主客共享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打造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陕西各地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同步一体化推进,打造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间。西安将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与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抖音之城、美食之都的打造相结合,使城市魅力不断升级。韩城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统领,全力打造“关中水乡、宜居韩城”,面貌焕然一新。汉中按照“城是一处景、村镇一幅画、处处是景观、人人是形象”目标持续优化环境,不断提升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在省级层面上,陕西省旅游部门以开展“厕所革命”为契机,将其作为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文明工程来抓,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成效显著,3年完成新建改建厕所2969座。各地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全面加强旅游交通体系、自驾服务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目前,陕西正加速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旅游绿道体系等公共服务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完善“一机游三秦”网络。
与此同时,旅游也以其带动面广、造血功能强、科学可持续的优势在全省扶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作用。陕西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旅游扶贫“十三五”行动计划》《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大力实施“567”工程:全力推动“五变战略”——景区变扶贫基地、旅游项目变扶贫开发区、乡村旅游点变精准扶贫点、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贫困人口变经营老板;扎实推进“六个一批”——旅游示范县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景区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汉唐帝陵旅游带发展带动脱贫一批、旅游土特产生产销售带动脱贫一批。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陕西旅游带动2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惠及贫困人口7.56万人。陈仓区“旅游+生态+扶贫”模式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肯定,宁陕县、留坝县旅游扶贫模式受到了中宣部及文化和旅游部的肯定。
“陕西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为发展引擎,以旅游规划为先导,有力促进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综合贡献持续提升。”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分析。他表示,在文旅融合新时期,陕西应从优化产品供给、促进融合发展、升级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实施系统营销、强化市场监管、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这八个方面着手推动旅游业走向更大发展。
(中国旅游报 201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