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旅游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陕西省旅游协会[官网] 陕西省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旅游协会公众号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渭北崛起“多彩城” ——改革开放40年,绿色铜川再扬帆
2019-06-26 未知 返回列表

20181203084354156001.jpg

铜川朱鹮。

20181203083948174001.jpg

金锁关石林风光。

20181203084024100001.jpg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 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在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就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铜川。 

  1958年铜川因“煤”建市,兴业一甲子。改革开放40年,铜川沧桑巨变。1978年至今,铜川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以担当和作为勇立改革发展潮头,将3882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全省各项改革的“试验田”。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到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网格化管理,铜川市在多个领域为全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40年风雨兼程,40年弹指一挥间。铜川,这座陕西发展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从狭窄的铜官川出发,中疏、外联、南拓,“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小城拓展为一座“健康、美丽、富裕”的现代化新城。 

  40年来,铜川的煤、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为全省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挺立在渭北旱腰带上的工业脊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铜川在做强做优煤、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培育数字经济、航天科技、航汽铝及高端装备制造、陶瓷、中医药、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40年来,铜川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住房建设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从小而旧到大而新,从满眼黑到处处绿,40年来,绿色崛起的新铜川乘着时代的东风,正以全新的发展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砥砺奋进 

  老煤城华丽蝶变 

  2017年12月7日,铜川入选“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不仅是铜川诸多荣誉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铜川百姓获得感大幅提升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既是铜川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也是综合实力、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的4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9亿元提高至2017年的348.59亿元;财政收入也由4505万元增加至20.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94元增加至2017年的29928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元增加至2017年的10346元,年均增长13.7%。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7年末,住户存款余额347.14亿元,人均存款41653元。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40年来,铜川市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全市完成校舍建设10.47万平方米,建成了942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实现全市中小学直饮水、寄宿制学校洗澡设施、农村小学营养餐及红色教育“四个全覆盖”。目前,规划的95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中,27所已开工建设。 

  40年来,铜川市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各类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149个增至2017年年末的88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534张,是1978年的2.4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702人,是1978年的2.75倍。 

  40年来,铜川的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17年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631.4万册,是1978年的126.3倍。现有影视传媒公司2家,3D影院6家。电影《塬上》、长篇传记文学《真书风骨柳公权传》等一批文艺精品相继推出。铜川大剧院、铜川体育馆、铜川博物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 

  40年来,铜川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7年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46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51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3470元。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3.8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9.46%。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6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6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7060个,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绿色发展 

  崛起宜居宜业“多彩城” 

  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铜川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向好的40年,同时也是环境治理持续发力、成效显著的40年,更是创建绿色、宜居城市的40年。 

  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铜川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了极大破坏。从川口至新区,一座座山头被削平,一家家水泥厂粉尘四散。“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方式让百姓深受其害。“吃饭捂碗,出门打伞,走路眯眼”成为那个时期铜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1993年,铜川更是因环保问题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进入新世纪,铜川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在发展经济同时更加注重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立足建设“美丽铜川”目标,全市聚焦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狠抓铁腕治霾、柔性治水、科学治土工作。从2004年开始,铜川率先向支柱产业“开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57条,淘汰落后产能750万吨,提前2年完成治理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生产大市无立窑的目标。其中,铜川声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一批工艺技术国内领先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年粉(烟)尘排放量从13万吨下降到6万吨。 

  从2006年开始,铜川市持续开展城市煤烟污染治理,对困难群众使用清洁能源取暖进行补贴,惠及群众10万户。2017年,城市燃煤锅炉拆改达到全覆盖,基本做到了煤城不烧煤、产煤不用煤。2017年关闭7座水泥粉磨站,淘汰落后产能80万吨,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06家,万元GDP能耗下降4.79%。 

  新建沮河上游隔离防护网10.66公里、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华能铜川照金电厂超净排放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走上由“黑”变“绿”转型发展的铜川,焕发出了别样生机。2013年7月,32只经过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朱鹮被首次在秦岭以北的铜川市放飞。经过5年野生栖息繁衍,目前铜川籍朱鹮已达46只,种群已扩大到108只。 

  2017年铜川市收获优良天数242天,比上年增加32天,达标率为66.3%。“铜川蓝”已由原先的“奢侈品”变为如今的“日用品”。铜川市不再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已成为天蓝、山青、水秀、人美的新城。 

  转型发展 

  “五色”铜川谋新篇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铜川这座昔日以煤炭、水泥和电解铝“一黑二白”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城市转型,产业先行”的思路,抢抓机遇,加速转型,加快培育接续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煤炭就地转化、水泥产业改造提升、铝产业链延伸和陶瓷产业振兴步伐,建成了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代表的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8亿元提高至2017年的150.84亿元,接续产业产值已由2002年的不足3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71.91亿元。 

  2017年,铜川市四大工业园区(耀瓷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坡头新材料工业园和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75.72亿元,占铜川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1%;非煤产业占比更是达到88.7%。 

  随着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相继推出,铜川全域旅游加速发展。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1750.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91亿元。三产增加值达到144.3亿元,是1978年的225.5倍。同时,非公经济增加值也由2003年的18.9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47亿元,增长了8.6倍,非公经济逐步成为铜川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铜川市适时启动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和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建设,商业航天、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悄然布局。 

  改革说到底,是为了百姓生活得更美好。为加速实现全面小康,近年来,铜川市举全市之力,持续加大脱贫力度,成绩卓著。2016年实现2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5608户17874名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实现44个贫困村达标退出、2625户9028名贫困人口脱贫,铜川市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不断加速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 

  铜川不仅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更是一个蕴含机遇的地方。伴随铜川新区的建立,铜川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增大。主城区由狭小的川道转变为南北市区组群,形成了“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连为一体的城市新格局,规划建设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2011年12月,西安至铜川(新区)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从铜川主城区半小时可直达西安城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国际港务区,标志着铜川已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 

  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和紧邻西安的区位优势,新一届铜川市委、市政府紧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围绕“三大新突破”(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标,加速工业经济突破提升;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推动全域旅游突破提升;以增强辐射力为目标,力促城市经济突破提升)和实施“六大计划”(上市公司“飞龙计划”、高新技术企业“速育计划”、民营企业“增效计划”、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快船计划”和城市人口“增容计划”)集中发力,实现工业、旅游和城市经济新突破,助推铜川经济质量、效率、动力再变革。 

  回首往昔,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因“煤”而变的铜川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之路。放眼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令人欣喜的是,如今作为黑色煤炭的富集地、青色陶瓷的发祥地、红色革命的根据地、金色佛教的兴盛地、绿色生态的养生地的“五色”铜川已经迈上了新的发展道路。推进转型发展,盘活“五色”资源,多彩之城强势崛起。85万铜川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个扎实”要求,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凝心聚力、迎难而上。 

  让我们致敬改革开放,致敬老煤城永不褪色的进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的铜川,未来会更加美好。



(陕西日报)

二维码
电话:029-89640708 导游分会电话:029-85233523 传真:+86-029-89640708 邮箱:3532360073@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陕西体育宾馆
备案号:陕ICP备1601285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863号
Copyright © 2002-2019 陕西省旅游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