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还没到开门时间,延安革命纪念馆外便排起了长队,队中有不少青少年的身影。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革命纪念馆作为“延安之行”的第一站,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在革命圣地的旅行中收获一些感悟与精神力量。近年来,亲子游需求的上升助推了红色旅游的热度,游客年龄层从60后、70后向80后、90后、00后转移。年轻人对红色旅游的认同感越来越高,正在成为红色旅游的中坚力量。
始建于1950年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它系统地展示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恢宏历史。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延安革命纪念馆创新陈展形式,引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使这座“老资历”的红色博物馆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气息。
从灌输式展览到体验式展览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一展室,耳畔传来《延安颂》的悠扬乐声,一幅《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十三年活动路线示意图》徐徐打开,许多观众在这里驻足。来自福建漳州的林先生指着路线图,给上小学、初中的两个儿子讲起红军经过万里长征终于在陕北会师的历史,孩子们听得入神。“这种身临其境的认知是鲜活的,以后他们在书本中学到这段历史,一定会想起这次体验。”林先生说。
对军事感兴趣的男孩们一路趴在红军、八路军使用过的各式武器前悄声议论,直到走进直罗镇战役的“战场”,他们骤然安静,一下子被眼前逼真的战斗场面吸引——这个场景结合了景、画与多媒体演示,展示出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战役的胜利。背景画描绘着直罗镇的川道、远山;地面塑形中有被炸的房屋、冲向敌人阵地的红军战士等;投影机播放的画面上红军与国民党东北军正在激烈战斗,这样虚实结合的立体效果令人震撼。
“为了增强和观众的互动,我们在陈列设计中,力求让历史‘说话’,以期逼真地再现延安岁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李晓剑说。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基本陈列中增设的直罗镇战役、延安城墙、延安新市场等这些模拟景观和场景复原,综合了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段,比起单纯展示老照片和文字介绍,更有趣,能让观众参与进来,将过去被动地灌输式展览转变为观众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历史的展览。”李晓剑说。
对此,讲解员王园园深有体会:“许多学生游览时都一路拿着小本认真记录,但如果只跟随讲解,看展板和文物,难免会思想疲惫、不专注。而当各种模拟景观出现时,孩子们会非常兴奋,马上走进去感受。”
除了丰富的模拟景观将展厅变得有趣,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令“穿越历史”也成为可能。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二楼的播放大厅,来自西安的张女士一家沉浸在巨幕影片《记忆延安城》带来的强烈视听冲击中,“很惊喜,我们好像走进了那个激情的红色年代!”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这一座只留在记忆里的老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了回答当代延安人对延安古城面貌的疑问,也为了满足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朝圣延安的心愿,《记忆延安城》将文史记载和图片影像中的延安古城记忆碎片进行了抢救、采撷、拼接,通过全CG数字技术再现了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城的场景、1938年11月延安城遭受日军狂轰滥炸的场景以及其间军民生活、学习、工作的场面。
18分钟的《记忆延安城》经过了4年的制作。“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环形巨幕大小是42米×9.6米,是普通电影幅宽的4倍,画面景深倍数更大、画面融合难度更大,这就对制作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人物、道具、特效的制作必须更为精细,资源量很大。”延安记忆环幕电影制作统筹王亮说。
据统计,2017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共接待观众332万人次,达到建馆以来的最高值;2018年上半年,接待观众达134.6万人次。“观众数量井喷式地增长,让人强烈感受到人们对延安这块红色热土的向往。”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我们希望通过对陈列内容、表现手法、文物利用、形式设计的不断更新和突破,把延安的革命历史变成青少年更感兴趣、更容易看懂的一幅幅鲜活‘画卷’,帮助观众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使观众得到精神洗礼,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超级链接的博物馆
记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的一个多小时中,就遇到了两个“三代同游”的家庭。来自浙江杭州的徐先生64岁,他携女儿、女婿和年仅5岁的外孙女来到延安,就是为了了却他多年的心愿,看一看这个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地方。而来自安徽合肥的邓女士一家7人出游,就是因为她年过7旬的舅舅一直有“革命情结”,所以全家出动陪他圆梦。
已担任讲解员8年的李元蓉告诉记者,讲解中遇到的很多观众都令她深受感动。“有一次讲到新四军的军长叶挺,观众当中一位白发老奶奶驻足了很久不肯往前移动,我上前询问才得知她曾是新四军的后勤人员,她亲眼见证了当时武器落后、弹药紧缺的情况。”李元蓉说,“许多人都是不远万里来到延安的,也许一辈子只能来一次。”
为了让纪念馆“触手可及”,不再成为“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延安革命纪念馆与百度百科合作,将实体的红色博物馆搬到了网上,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更便捷地接触纪念馆,随时随地学习延安革命史及延安精神。足不出户,点一点鼠标,就“走进”了线上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仅能通过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方式浏览每一个展厅,还能一边听着录音解说一边用“放大镜”仔细地观赏展品。
“走出博物馆,走向线上的数字文物可以发挥很大的文化影响力。”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常成说,“这种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纪念馆的社会职能,既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扩大了纪念馆的受众群体,同时也为游客了解信息、安排出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提出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我们的馆藏文物共有32517件,是全国革命类博物馆中藏品数量最多、面最宽、种类最多的纪念馆之一。这些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展览和研究价值。”提起丰富的馆藏,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任红如数家珍,“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目前只能综合各类文物的性质、特点及研究价值,选择每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共20件进行线上展示。”
“目前我馆上线的数字博物馆离真正的互联网化仍有距离,能概括性浏览展厅,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数字化文物产品的需求。”张建儒表示,“目前我们正在设计新的陈列方案,后期将在新改陈的展馆基础上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丰富信息点,真正实现‘在网上参观’,点击到哪里都能很详细地看和听。”
与此同时,“扫二维码听讲解”等智能化导览服务和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的微信公众号,也让理想中“超级链接的博物馆”离公众更近了。馆员柳欣辛向记者展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的“玩法”:能点进“数字展馆”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和参观路线,也能提前预约讲解员,还可以一键查看天气、订机票酒店、看延安的美食攻略。“我们会不断思索、改进,给微信公众号增加更多服务功能,希望可以进一步利用新媒体与公众互动。”柳欣辛说。
打造革命历史的生动课堂
在红军长征的展厅内,小学2年级的毛熙惠正在讲述一架长征时期的油印机的故事,这位“小小讲解员”稚嫩的嗓音吸引了许多观众围拢过来,大家欣喜地仔细聆听着。讲完后,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回应,毛熙惠害羞地鞠了一躬,拿出观众意见本,请几位叔叔阿姨给她的讲解填写意见。
“‘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培训公益活动,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优良传统,已经持续进行了13年,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应变能力,更是希望通过学习这段历史,让孩子们把胸怀理想、坚韧不拔的革命传统继承下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杜梅说。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近日表示,要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而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就是一大着力点。
“我们希望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服务。”杜梅向记者介绍,纪念馆会定期举办“快乐学堂”,邀请延安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在展馆每个单元中提取一些精华的部分,在实物前给孩子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在长征照片和示意图前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在抗日战争时期制造的地雷、石雷、红缨枪前讲地道战、地雷战、儿童团的故事。”除了现场教学,还有带领孩子们寻访历史足迹的红色远足活动,用“流动的博物馆”的形式让红色革命故事走进校园。“这些活动能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希望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感悟到正能量。”杜梅说。
延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马东坡表示,为了紧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助推“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延安市正在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打造延安研学旅行品牌。马东坡介绍,一批精心策划的常态化文艺演出如《延安保育院》《阿良的长征》《黄河大合唱》等,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延安革命文化、增添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同时,延安市立足革命文化资源优势,设计出“西北革命线”“长征落脚线”“大生产运动线”“转战陕北线”“知青岁月线”等精品研学线路,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等多种形式,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变成研学旅行的鲜活教材,延安遍地的红色革命景区成为青少年培养家国情怀、感悟社会责任的生动课堂。(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