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4月2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渭南韩城拜谒司马迁祠,感受韩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司马迁祠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 “这是芝秀桥,建于明代。1936年,杨虎城将军对其重新修缮。”“这是司马古道,始建于春秋战国,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官道。”……
沿着拾级而上的台阶朝青山之巅的司马迁祠攀登,才刚走三分之一的路,游客便被导游的一句句话所吸引、震撼,一路走一路慨叹不已。
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位于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更是摩肩接踵的旅游景象。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庞有学说:“自今年2月14日开放以来,接待游客已经超过20万。”
2004年,潜沉了两千七百年的国宝重器在黄河之畔的梁带村盛世重现,一个历史深处的古芮国,随着金光闪闪的国宝文物来到世人面前。韩城依托这一遗址打造了这一博物馆。
行走在春天里的韩城,移步异景的景区里,不仅有生态的秀美,还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文化故事和承载文化故事的亲近载体。
比如,因保留传统民居群落被称为民居瑰宝的党家村,文脉深厚的明清十一进士村。尤其是党家村绵延600多年的村庄和家训,成为韩城市纪委确定的家训家规教育基地。
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韩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庞有学说:“梁带村古芮国遗址的发现,这至少证明,2800年前的韩城已经是黄河岸边一个璀璨的明珠。这给我们从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为旅游城市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司马迁祠前,文化学者、西北大学副教授赵爽英说:“你看,这排列的40通碑,从宋代到现,连绵不断,立碑的许多村落至今都还保留着名字,而在古村落的家训里、门匾上,你看到的是耕读传家,没有教育后人财源滚滚的追求。这种种叠加的文化载体让人看到,韩城的文化不仅绵延不断,还能看得见,这太神奇了!有文化根脉就是骄傲,就让人有文化的归属感。”
西安邮电大学教授袁武振说:“司马迁的家乡韩城,一直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古有‘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之说。因为秀才要骑驴赴长安赶考,驴不够用。韩城许多读书人中了功名当了官,故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说。
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由人化文,以文化人。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他绵亘在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精神血脉里,成为自觉的文化和文化的自觉。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自信中砥砺奋进,不断开辟文化新境界。
站在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之肩上,韩城正由一个工业城市向现代文化旅游城市迈进。这既是中国历史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昂扬向上、创新创业的体现,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韩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韩城市制定出台突破旅游12项关键性举措,扎实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年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韩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新的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巩固。
2017年,韩城市接待游客达到1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46.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1.14亿元,同比增长54.04%。
为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文旅产业新业态、新动能,韩城市设立了1亿元旅游发展基金,鼓励旅游创业、文化创意、工作创新;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作风转变的试金石;出台《韩城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用地政策若干意见》,实施税费减免,精简审批流程,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加速核心景区板块化崛起、旅游要素组团式发展;组建旅游投资开发集团等16家文化旅游发展市属企业,搭建投融资大平台;采取财政奖补、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及财政贴息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叫响“今年春节哪里去,韩城赏灯过大年”品牌;运用传统媒体中的顶尖平台和“互联网+”的新平台加大宣传策划。
2018年,韩城市将紧扣建设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首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司马迁祠5A等三项创建为统领,做大黄河旅投、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以及“旅游+12”等若干平台,推动旅游从“季节游向全年游、节庆游向常态游、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实现旅游业国民经济战略主导产业的地位更加功能巩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实现质的跃升,全年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央广网韩城 陈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