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把青山绿水作为金山银山来打造,围绕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让能人大户掘取了“满桶金”,也让贫困户由过去的“扶着走”“推着走”,变为跟着能人大户“快步走”。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淳朴的大山深处群众外盯市场、内挖潜力,做起了小生意、当上了小老板,走活了闯市场的“先手棋”。
宝鸡依靠发展旅游带动扶贫,创出了最稳定、最持久的扶贫模式,让47327名贫困人口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摘掉了穷帽、改穷业、拔穷根,为加快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产品带来大收益产业带走贫困村
宝鸡市近5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这三个区域的沟谷奇幽,山势奇峻,生态优良,气候宜人,极具观光旅游和健康养老开发价值。宝鸡市委书记钱引安讲到,要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促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让困难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分享生态红利。
宝鸡全市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结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使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显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十二五”时期,全市集中打造的60多个乡村旅游村中,90%是扶贫攻坚重点村。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天然具有共生关系,许多景区在开发过程中自觉带动贫困村发展,让原住村民受益,开发一个景区往往能带火一片贫困村。
其中,太白山开发带动了眉县上王村;育才集团开发的大水川景区带动了陈仓区南峪村、新民村;关山草原开发带动了陇县店子村;青峰峡开发带动了太白县杜家庄村;消灾寺开发带动了凤县凤州村;玉燕山庄开发带动了凤翔燕家庄村。目前,在宝鸡,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局面。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难题摆在面前。地处大山深处的贫困村虽然美在资源,但旅游配套设施却十分滞后。在建设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宝鸡市旅游局协调全市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把景区建设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形成了全市聚力加快提升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贫困户从“穷窝”挪“富窝”。近两年,完成危房改造760余户,新建或改造旅游农家院1186户,新建或改造道路200多千米,为贫困村发展乡村游提供基础保障。
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有“西山扶贫第一村”之称,20年前,仅有一条崎岖蜿蜒、凹凸不平的机耕路通往这个村庄,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守着大山,过着靠天吃饭、靠扶持救济生活的苦日子,一辈子未走出大山的村民比比皆是,娶媳妇成为当地群众的“老大难”。2015年,随着坪头镇通往大水川的“码大公路”动工建设,将九龙山、灵宝峡、大水川景区与南峪村连成一线,南峪村及其附近的贫困村融入了宝鸡大旅游格局。现如今,香泉镇和南峪村的干部深有感慨地说,几乎在一夜之间,这里的交通便捷了、院落整洁了、设施完善了、房屋漂亮了、农作物变现了、群众的腰包鼓起了,旅游扶贫带来了一场革命,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
南峪村只是宝鸡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随着大众旅游的井喷式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许多贫困户在政府、景区企业的帮助下,改造民居、美化庭院,以餐饮、民宿、客栈等特色为依托,积极发展乡村生活体验式旅游,收入也随之上涨,生活更加富裕。
光有产业只是一时的发展,强化产业服务才能使旅游产品得到旅游的长久青睐。宝鸡市县两级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让贫困户不掏腰包就能学技术。一方面,补贴到企业,将扶贫补助资金与景区企业用工有效衔接,由景区企业组织培训,让贫困户学保安、学驾驶、学烹饪、学园艺、学管理,在家门口稳就业、增收入。另一方面,开展专业培训,组织贫困户积极参加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微店经营等市场化、专业化培训,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让贫困户闯市场、当老板。
太白县火烧滩村王虎娃就是依靠就业培训脱贫的典型代表,说起过去的贫困,老王眼里噙满泪水。老王说:“以前我住的房屋晚上时常能看到星星,盖房时因差3000元,借遍全村都没着落,儿子30多岁了,娶不上媳妇。”2016年,在县镇村三级的帮助下,他盖起了漂亮的屋子,办起了农家乐,加上平时和儿子外出打工,年收入突破6万元,今年国庆准备给孩子办婚礼,往日的愁眉变成了今日的笑脸。像王虎娃的事例在宝鸡还有很多,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
政府引导能人示范脱贫实现“快步走”
思想上的转变是最根本的改变,也是消除贫困的基础。旅游扶贫给山村群众带去外界的文化和发展的思潮,让贫困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阔了贫困户的眼界,也让贫困户有了“干出好日子”的精气神。长期过惯了穷日子、慢生活的山区群众,改变生活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就能见效的。香泉镇南峪村为了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换掉思想,实行了帮扶带动制度,让村里的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带着贫困户干。在实干中,让贫困群众丢掉懒思想、念好脱贫经、走活致富路。43岁的袁喜荣是南峪村最贫困的群众,一年前,他家住在三间土坯房里,生活靠耕种田地勉强维持,总想着过一天算一天。2016年,在村里能人袁涛的帮扶带动下,袁喜荣干劲十足,不仅在大水川干起了基建工作,每月稳定收入2000元左右,还在自家院子盖起了二层小楼,开起了旅馆,一家吃住不愁,收入倍增。从未离开大山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家门口打工,更不会想到自己也能开旅店赚钱。用陈仓区香泉镇书记王小伟的话来说:“旅游扶贫给全镇发展带来了腾飞的翅膀,也给贫困群众注入了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更为他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旅游+扶贫”实质上是“造血式”扶贫,面状扶贫,以旅游为途径,让能人大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技能、学服务、学管理、学营销,做示范、做引领,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宝鸡市市长惠进才说,要突出产业扶贫,着眼长远,拓宽视野,使产业发展有长远性、稳定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把菜单式、互助组等好做法优化提升。杜家庄村位于太白县桃川镇青峰峡景区入口,全村154户600多人,共有贫困户34户82人。起初,在进行创办农家乐宣传时,许多贫困户冷言冷语、怪话连篇,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在家挣钱。去年,村两委借助青峰峡景区创办了旅游服务合作社,由有实力的能人创办农家乐12家,吸纳贫困人口21人就业,让贫困户学习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创办农家乐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井喷式的客源,让贫困户羡慕不已。今年年初,7户有能力的贫困户主动申请,在镇村的帮扶支持下,结合移民搬迁,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和旅馆,每户日均游客接待能力50人左右,预计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让贫困户直接走上致富的道路。
“旅游+扶贫”瞄准贫困群体中的特困人员,创新方式,加大扶持,让贫困户坐享红利。宝鸡的旅游扶贫由市县政府牵头,采取贫困户“带资入股、收益分红”的方式,选择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合作社作为入股企业,确保贫困户的资金实现无风险、稳收益。其中,育才集团与香泉镇政府、1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5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100元。这种模式解决了扶贫资金分散效果差、“输血式”扶贫无收益、贫困户投资乏力风险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无劳、无智、无人赡养的“三无”贫困人员来说,“入股分红模式”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渠道,让他们尝到了企业、合作社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也成为企业、合作社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旅游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贫困户成供应商
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淳朴的大山深处群众外盯市场、内挖潜力,做起了小生意、当上了小老板,走活了闯市场的“先手棋”,使旅游资源实现市场“活化”,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多年的贫困户在理念的不断转型升级下,成为了旅游产品的“供应商”。
旅游扶贫,比简单拨款更有价值和效果,让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业创业,扶的是致富的能力,扶的是人心和自豪感。引导群众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开办农家乐的方式,不仅能缓解大景区旅游旺季接待井喷、淡季游客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释放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闲置劳动力,让他们有了致富的“金饭碗”。眉县槐芽镇闫家堡村,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共有贫困户24户67人。2015年,引进关中民俗体验项目“庵嶺古城”后,闫家堡村按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的标准,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宿,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户,其中贫困户开办11户。同时,以“服务提升、品牌带动”为要求,定期开展餐饮服务、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培训,每半年举行“美食大赛”“十星文明户”“示范户”评比,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和提升,2016年通过“旅游+扶贫”,13户36人顺利脱贫。
除了服务不断升级外,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开发也成为扶贫的一大亮点。其中,土特产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商机。曾经是当地贫穷代名词的包谷、洋芋、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来到大水川景区旅游的人们总会买上一些带回家。景区内的“提篮小卖”不仅成了群众收入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大水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峪村村主任袁自成介绍说:“往年山里采的湿花椒没人要,现在游客到村民家里一斤10块找着买,土鸡蛋一个1块抢着买。旅游开发,让我们这里的山货成了紧缺的东西。”旅游的发展,游客的不断涌入,真正成为像南峪村这样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活水”。香泉镇镇长刘万里说:“今年5月起,我们在景区内及公路沿线规划建设农特产品销售网点,实行明码标价、质量追溯,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倾斜、重点帮扶,让旅游产品生产销售更规范、让贫困群众经营收入更丰厚。”
为做强产品特色,宝鸡的乡村旅游在旅游扶贫上更多地研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特色,其中的“资源+文化”让贫困户成为乡愁乡音的代言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乡村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乡愁的载体。“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能够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融合发展。游客深入大山深处,除去满身的钢筋水泥气味,沉寂在大自然的怀抱,体验民俗,享受特色小吃,感受农耕文化,成为旅游新的风向标。黄柏塬景区围绕打造“中国最浪漫休闲景区”的目标,依托大秦岭自然保护区资源,突出陕南特色,规范农家乐菜品、住宿,让游客体验到乡土文化。大水川景区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搭建文化戏台,组织当地群众演出西山小调;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大写“炕文化”,引导游客住农户炕头,吃农家饭菜,以实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大山里的贫困户真正成为乡音乡愁的代言人。大水川旅游公司总经理韩小强兴奋地说:“我们正在组织当地群众加紧排练大型实景演出《铁木真》,相信游客会喜欢。在丰富景区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将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来源。”
宝鸡“旅游+扶贫”引领扶贫新模式
宝鸡市不断探索实践的“旅游+扶贫”,使旅游产业起到扶贫作用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宝鸡市副市长丁琳对宝鸡旅游扶贫工作进行了解读。她介绍,贫困地区条件不同,贫困群众情况各异,精准扶贫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旅游扶贫过程中,选对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开展旅游扶贫,应该选择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或文化积淀深厚、民俗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发价值的区域进行。应充分考虑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和开发难度,因地制宜实施旅游扶贫项目,科学决策,精心谋划,避免“拍脑袋决策”,防止头脑发热,盲目投资,开发效果不佳。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其次,要选对开发主体。旅游业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扶贫帮困需要帮扶主体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因此,旅游扶贫的开发主体,应该选择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管理能力,更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陈仓区正是选择了将“追求卓越、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精神的育才集团,才造就了大水川景区开发的“奇迹”,更带动了香泉镇、坪头镇6800多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再次,要选对扶贫措施。精准扶贫要落实到贫困户,帮扶到关键点上。在旅游扶贫中,应结合实际,因户施策。对头脑灵活、具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支持引导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对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以支持引导发展土蜂、土鸡、土猪养殖、木耳、花椒种植等特色产品生产;对无力独立经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培训引导他们在景区、农家乐就业增收。
贫困地区大多交通不便,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较差,文化教育落后,贫困户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经济困顿、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开展旅游扶贫,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整合各方力量,合力予以推进。在发展规划方面,既要针对贫困村的特色打造,更要注重片区旅游扶贫与区域旅游规划相协调,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打造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增强旅游扶贫带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等部门行业的项目、资金,对贫困地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结合景区开发建设,予以优先支持,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建设,让贫困村与景区同发展、共受益。在财税金融方面,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贫困户”的理念,灵活应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扶贫政策,探索扶贫贷款企业使用、贫困户分红等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政策、资金效益,既让贫困群众稳定收益,又支持企业降低财税、金融成本。在技术培训方面,灵活思路,创新形式,在充分发挥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的同时,将扶贫培训项目资金使用领域向旅游开发企业拓展,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更多贫困户通过扶贫培训,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便捷就业、稳定增收。
发展旅游产业是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开展旅游扶贫,要注重将农林牧副渔等当地特色产业融入旅游业中协同发展,发挥“扩散效应”。这就需要政府、企业、贫困群众三方联动,共同努力,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推动旅游扶贫深入开展。作为政府,应当把贫困群众能够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作为基本原则,将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脱贫攻坚目标统一起来,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形式,协调扶贫目标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在运用市场化办法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利益。作为旅游开发企业,要注重企业社会影响力和长远发展,走绿色、共享发展的科学之路,将扶贫行动纳入到旅游开发计划,在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设立适应贫困群众就业的岗位,留足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种养业的空间,让贫困群众搭乘旅游开发、企业发展的快车快速脱贫。
“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精准扶贫,关键在扶志。不仅要给贫困户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更要开启他们尘封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真正警醒:人穷不能志短,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宝鸡旅游扶贫不断以优质产品带动旅游市场,以优质服务提升宝鸡旅游品牌,使旅游产业不断得到提升,在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使百姓得到致富。百姓在致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带动和鼓励下,不断提升学习理念,加强管理及建设能力,使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真正实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大好局面。(宝鸡市文物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