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韵流淌的乡村,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嵕山下。村里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青砖瓦舍,舍前还插着一面又一面招牌旗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祥和又不失活力。还没走近这些铺头,远道而来的游人就已经闻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饭香。沿着这香气追根溯源,你便会在热气腾腾的灶头前,看到忙碌而好客的店家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就是关中民俗风情村——袁家村。茶坊、面坊、酒坊、油坊、醋坊、醪糟坊、豆腐坊……遍布街巷。如果你逛累了,不妨就找处茶馆歇歇脚,按摩一阵。因为来袁家村,除了大快朵颐地饱尝关中美食之外,找处茶馆或戏楼好好地按摩放松,也是众多游客的不二选择,张师傅和徒弟们远近闻名的推拿手艺,保准能为你除去一身的疲惫。从外地前来袁家村创业的张师傅凭借这手“绝活”,可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在旺季的时候,你可能得排着队才能体验得到。
摄/魏山刚
择业:从市区转战乡村
张印民师傅今年已经53岁了,可却一点都不显老,干起活来劲头十足,比年轻人都显得干练。到达袁家村时,张师傅正在茶馆里一边跟客人闲聊天儿,一边利索地按着摩。放眼看去,宽敞的茶馆里,一桌桌的客人又喝茶又按摩的可真不少,在热闹熙攘的村子里显得安逸而舒畅。
虽说要被采访,但张师傅一点也不马虎手下的顾客,一边招呼着我们坐下,一边仍力道十足的按摩,阵脚一丝不乱。认真诚恳的态度,热情好客的招待,似乎已经在向我们透露出他的“成功之道”了。
七年前,张师傅放弃了在咸阳市区里的按摩生意,转而来到袁家村发展,问其原因,他说“一来,是觉得把自己按摩的手艺还不错,再来就是看中了袁家村的发展前景”。这话一点不假。
其实早在2003年,袁家村就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虽然之后世界经济陷入金融危机“严重低迷”的时期,中国的乡镇企业普遍面临颓势,可袁家村在上任不久的村支书郭占武的带领下进行转型,依托关中民俗兴办起农家乐与民俗体验相结合的特色化乡村旅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师傅看到了袁家村转型起步阶段隐藏的商机。
在市区里干久了,张师傅自然明白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压力有多大,忙工作、忙家庭,令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出现腰酸背痛、筋骨僵硬的毛病,需要隔三差五来找张师傅推拿,更别提年纪大的人了。在跟顾客聊天时张师傅发现,大家都希望在难得的假日里,能够远离城市中的水泥森林,去感受宁静悠闲、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
少了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喧哗浮躁,取而代之的是绿柳成荫下的石板街道、挂满黄苞谷红辣椒的古朴矮墙,在院子里沏一壶茶、再吃一顿实在的农家饭,岂不美哉!眼前的这幅画卷令张师傅不禁想到,这种追求悠闲、享受放松的心理,不正好也是顾客来到他这里按摩的目的吗?要是把乡村旅游和推拿按摩相结合,一定能吸引不少的游客。
就这样,咸阳市境内转型初期的袁家村成了张师傅的首选。一段充满艰辛的创业记就这样开始了。
摄/魏山刚
创业:不放弃的精神迎来成功
“精气神针灸推拿”,是张师傅一开始给自己的店面取的名字。顾名思义,是希望来这里的顾客都能在自己的针灸、推拿下,神清气爽,容光焕发。但张师傅万万没想到,在袁家村的最初两年,自己不仅一分钱都没挣到,还经常入不敷出。
“前两年没挣上钱,生意冷冷清清,没什么人来,当时我的心真是越来越凉,也有些害怕和担心,觉得自己会不会就这样把生意赔进去了”,张师傅提起最开始两年的创业经历,还是颇有些激动。“开店到半年的时候,想走,后来自己跟自己说,再坚持半年看看情况。可一年时间过去了,生意还是没见好转,这个时候就有些怀疑自己了,觉得是不是自己技术不好、店面选址也有问题”。
回忆起最艰难的时候张师傅说,自己一家人连过年的钱都挤不出了,“那个时候,生意只赔没赚,快过年了,却没一点钱”,就在这个时候,村支书郭占武的母亲雪中送炭,拿出了1000元钱让张师傅一家人过个好年。说到这里,张师傅还是感慨良多。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村支书郭占武找到张师傅,进行了一次长谈。“郭占武书记给我分析了袁家村当时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来坚定我留下来的信心,并且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很受感动。他说我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要让更多游客知道咸阳有个袁家村,袁家村里有个张印民,这就需要重视宣传,光闷着头苦干是不够的。”
于是张师傅重振旗鼓,听取村支书郭占武的建议,印制了5000份广告进行宣传。没想到此举大获成功,立刻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前来体验,这里面有不少还是从西安专程赶来的回头客。“跟我同一时期在袁家村开店的人里,有很多都是开了两年看生意不好就关门结业了。现在想一想,多亏了自己当初的坚持,还有郭占武书记的鼓励和建议,不然我现在一定跟他们一样后悔。”
事实上,袁家村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先进典型,传承下来的精神就是“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此,就连身为“外人”的张师傅也没被落下,因为袁家村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商户,这些商户也同样离不开袁家村这个优秀的平台。
就这样,张师傅凭借一股不放弃的精神,和袁家村“大家庭”的支持,最终站稳了脚跟,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游客在体验放松解乏 摄/牟亦玮
发展:相互协同 多边合作
生意从清冷开始好转,从好转走向红火,一步步越做越大,在进行采访的茶馆里,随处可见张师傅的员工在忙碌地给客人推拿。尽管如此,张师傅还是“抱怨”自己的人手不够用,“现在我们一共有60多个员工,就这样,还是忙不过来,生意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400多人,经常要客人排队等待”。
除了火爆的按摩,来袁家村的游客还可以体验独具特色的“采耳”服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掏耳朵”。别看这很平常的举动,其实是个手艺活,小心、耐心、周到、舒适地为游客掏耳朵,靠的是细致的技术,还有能够消除游客顾虑的亲和力。“光是按摩推拿,有些太单一了,我就想加个采耳吧,比较有特色,刚好我也会这个手艺”,于是张师傅对自己的员工展开培训,最终发展出多位一体的服务方式。
沏一壶茶,听一出关中评书,享受着舒适专业的按摩、采耳,张师傅八年前的愿景如今已然成真。不同的是,今天的张师傅在这其中扮演的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创业之梦,更带动了周边商家的生意。
如今袁家村旅游业的高歌猛进,为村里商户提供了“天时”;茶店、评书、拉风箱、万人麻将馆……这些店家位置上紧邻,可以说是“地利”;张师傅把握机会,将原先固定的铺头去掉,将生意做成“流动”形,通过在茶馆、戏台、麻将馆等地流动服务,加强与以上店家的合作,这就是“人和”了。通过这种多边合作,不仅张师傅自己的推拿生意愈加红火,就连茶馆等商户的生意也受到带动,增效显著。
张师傅说,他下一步计划再招至少50人,“这要放到几年前,谁能相信我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张师傅的语气中除了慨叹,更有一份自豪。这份自豪,源于对自己的信心,也源于对袁家村的信心,更源于对全国乡村旅游的信心。(陕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中国(袁家村)乡村旅游高峰论坛写作组:孟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