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旅游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陕西省旅游协会[官网] 陕西省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旅游协会公众号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榆林经济腾飞 旅游文化是抓手
2019-06-26 未知 返回列表

 

由《当代陕西》杂志社陕西网、榆林市网络信息办公室、榆林市互联网协会主办,陕西网榆林频道、直播中国移动新媒体联盟承办的“直播中国榆林行暨陕西大V塞上行第二季”全媒体大型采风活动,经过7天的实地探访,于8月5日圆满收官。本次活动在全国各类媒体共发表文章2000余篇(幅),多篇文、图被人民网、中国网、西部网、陕西电视台、江苏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宁夏新闻网、内蒙古新闻网等采用,其中新浪微博阅读量突破2000万以上,活动影响力一度跃居全国新浪微博旅游排行榜第一名。

  榆林人文、生态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直播中国榆林行,历史人文看大成;之前能源贯华夏,今朝旅游展新风。从7月29日至8月4日,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让我们见证了榆林在能源之城向旅游新城、生态之城的转型做出的不懈努力。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资源产业支撑了榆林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之前,人们对榆林的概念除了煤炭就是天然气,除了黄土高坡就是戈壁沙漠,榆林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雄奇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根本不为外界所知。

  此次采风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榆林的另一面。

  榆林是一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黄土地。榆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黄土文化、草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以榆林文化为代表的陕北文化与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齐名。全市有文物古迹1612处,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等。历史上,曾涌现出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未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雕,细腻秀美的陕北剪纸,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淳朴的生活底蕴,驰名海内外。这些深厚的历史人文让榆林在城市转型中得到文化支撑。

  在榆林经济转型发展中,红色文化、窑洞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成为城市转型中的重头戏。这次采风,我们沿黄河南下,途径榆阳、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绥德七区县,共走访25个景点,涵盖了成熟景区、红色景点、自然景观、古城堡、古村落、人文广场、陕北民歌等七大类,各级政府对采风团非常重视,尤其乡镇都是主管领导亲自带队、讲解。我们发现,一些成熟古村旅游特色鲜明,已初具雏形值得肯定,如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不仅是国内传统写生基地,还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而再度受到旅游者关注,让乡村旅游内涵更为丰富。而其它的古堡、古村、窑洞以及红色背景等景致雷同较多,对不同的故事诠释的不够到位,不能将自身故事讲好,做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产业化旅游之路 引领榆林经济二次腾飞

  梳理榆林1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基本上都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大开放带来大开发,大开发带来大发展,大发展带来大变革。榆林资源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全国驰名的“神木模式”、“府谷现象”和“榆林探索”。然而,综观国内省内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子,很少有走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采空区塌陷、缺乏发展后劲”的怪圈。因此,榆林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走出一条属于榆林自己的发展之路。

  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影响人的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这已被许多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毫无疑问,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催化剂。榆林经济若要实现二次腾飞,就必须打造文化软实力。

  点线结合,有“始”有“终”。

  榆林地广人稀,旅游资源分散,一条400余公里的“沿黄线”连通多个区县,但碍于分散的景点(区)往往让自驾者大多数时间都耗在路上。如果以榆林为起点,充分整合就近区县资源,分别设计出2、3、4日游的线路,即可让游客省去路上耗时,让旅游丰富起来,也可以任意一县为起(终)点,为就近区县、临省市县旅游者设计路线,将旅游者从无论任意一个起点顺利导入所需的线路当中,当然不论自驾、乘坐大巴观光车都能顺利抵达。

  点线结合需要路线、景点合理融合,有静有动,要在满足游客吃、住、玩、游、购、娱以外增加互动和体验,这一点绥德县郭家沟可为示范。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

  任何一个公开接待游客的景点、村落都是商业行为,都应该恪守商业运营的行业规范。景区应设立标示、介绍,要有满足游客需求的厕所等服务点。涉及电影拍摄的还应有图片、文字展示。旅游中住宿、吃饭、购物等行为都应按照相应要求进行规范。

  陕北是黄土高原,尘土很大,无论村落、窑洞,时时处处都感觉尘土飞扬。作为旅游项目,即便是村落也应搞好道路、院落卫生,尽可能减少未硬化路面的粉尘;凡经营食品的商户,应统一设置食品防尘、蝇设施,应带卫生帽、手套、口罩等做好食品卫生工作,让游客在安全的环境下进餐。

  景区工作人员(农家乐)应建档管理,要统一佩戴由监管部门颁发的标识或标牌,实名上岗接受游客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游客的投诉要有及时处置预案,对涉事人员要建立奖惩制度,要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做深做细,突出特色。

  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的发祥地,榆林是红色旅游深度体验地,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东渡黄河发起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决策等均在此地,故红色特色旅游鲜明且独树一帜,这一点应大书特书、大讲特讲。具体应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以及新媒体(微电影)等形式进行立体展示,亦可以实景演出等形式还原当时场景,让游客直接走进历史感受伟人风采,感受革命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陕北众多红色景点中最为广泛的是红色文化、窑洞文化,虽然毛泽东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在窑洞中长期居住过,但目前仅以展示(文物)为主,讲解形式太过于单调,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电子技术),分段、分场景等进行讲解,也可利用网络技术在线还原历史场景。此外,陕北的窑洞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故事,但关于窑洞的起源、窑洞的打造却没有展示,这一点是缺憾。建议榆林能够打造一批集村民居住、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窑洞博物馆示范区,既可由村民居住,以节约耕地,保护环境,也可发展为窑洞宾馆、农家乐,或者窑洞文化展示区,开发当地的旅游业。

  陕北盛产大枣、小米、土豆,还有信天游,“小米饭南瓜粥”能否结合红色故事大放光彩?大枣的养生功效能否讲好?陕北的土豆很好吃,能否倾力打造一桌“土豆宴”?

  陕北民歌的展示较为原始,一般为被动地唱,黄土高原民众的羞涩让原生态显得呆滞,能否借鉴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形式,在不同场合融入互动式演唱、对唱,亦或斗秧歌等形式?互动可以让游客和歌者、舞者融为一体,不知不觉间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当中,提高旅游的品质指数。

  在特色方面不得不说“沿黄线”,这条贯穿榆林东西全长400余公里的路线,是榆林旅游的一条“金腰带”,它途径多个区县,不仅能带动沿线市县旅游,更能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这条路见证了黄河、高原、峡谷、山脉、九十九道湾、红色景点等,内涵相当丰富。由此联想到美国50号公路被誉为“全美最美公路”让世界各国游客充满畅想。我们如果把该路线质量全面提升,合理进行园林规划,沿黄河岸边植树种草,种植当地特色的景观花木,同时平整路面,修筑河堤,集防洪防汛和景观旅游于一体,打造出“中国最美最壮观公路”不是没有可能。

  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吸引游客,抓住游客,留下游客。

  借助外力,广开思路。

  榆林旅游的整体思路应该是借策略、借钱、借脑子。一般乡镇在产业推动上都是只有政策没有钱,吸引民间资本介入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新常态下民间资本对慢钱和长线项目不屑一顾,这让县镇旅游项目发展缓慢。

  借助外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整合,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相近、相关联的景点可以打包整合,如黄河东渡旧址、黄河二碛、沁园春.雪、袁家沟进行整合,这样也能让游客将毛泽东该时间段的路程全部重温一遍;再如郭家沟与路遥纪念馆整合,让人们重温《平凡的世界》,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转变观念,用足政策。

  我们在陕南许多乡镇采风时发现,许多人文景点通过多项政策整合后事半功倍,不仅为移民搬迁群众改善了环境,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可谓一举多得。将政策吃准、拿稳、用到极致,才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做好工作。

  对于乡镇而言可用的政策很多,如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开拓性的运用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政策也是为人民服务的,用足、用好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神木县天台山的自然风光旖旎,尤其是自然风化的巨石形成的造型非常壮观自古闻名。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而省内知之者甚少,这里集历史人文、宗教、自然、红色等多种特色于一山,因宣传匮乏而鲜为人知。像这样先天条件成熟的景区,稍加点缀(梳理景点、配置宾馆)并借助外力(如新媒体)就可在短期内起到宣传效果。

  还有许多细节,都需要重新梳理。我们在百度佳县白云观时,搜索出来的一部分图片竟然是香炉寺的,从而给游客造成误导,这些都需要一步步纠正。互联网+也好,新媒体也罢,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步步的行动和落实。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致力于互联网+的建设当中,榆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注重互联网+与实际运用。要利用新媒体宣传、推介,要敢于吆喝,要整合会吆喝的人为榆林张目,让榆林生态新城、旅游新城的路走得更加稳健。(搜狐网)


二维码
电话:029-89640708 导游分会电话:029-85233523 传真:+86-029-89640708 邮箱:3532360073@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陕西体育宾馆
备案号:陕ICP备1601285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863号
Copyright © 2002-2019 陕西省旅游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