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游无疑是既无矿产资源又无产业支撑的县域经济“逆袭”的最佳风口。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完成乡村游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提升内涵、打出特色、创出品牌,并以休闲游带动我省旅游业乃至农村经济的腾飞,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4月4日,山阳县万福村油菜花开得正艳,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着时火了一把。
高军军 本报记者 巨跃先摄
清明小长假期间,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共接待游客37.1万人次。
图为4月4日,袁家村里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李念摄
图为蒲城重泉古城一景。
本报记者 李蕊摄
3月21日中午11点半,西安曲江银泰三楼的袁家村关中体验地已座无虚席,柜台前等着充值办卡的人排起长龙,“以后不用去袁家村就能品尝正宗地道的关中美食了,这离家多近!”市民王大爷说。“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老陕们对于关中美食的热爱,让“袁家村”进“城”后照样火成一片,而这也成为乡村游成功复制的又一典范。
在大众旅游时代扑面而来之时,在我国我省乡村游渐成火上浇油态势之际,谁能在乡村游复制的风口成功起飞并平稳飞行,谁就找到了隐藏于广袤山野间的财富宝库,谁就抓住了撬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阿基米德支点”。
1 复制出来的成功基因
重泉古城火了!开业两个多月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最高单日客流量出现在大年初一,26万人蜂拥而至;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商家林立、满目美食的盛况在电视、报纸、朋友圈里随处可见……因为重泉古城,蒲城孙镇,这个地处秦东沉寂多年的小镇一举成为今年我省乡村游的热门词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踏青好时节,从西安驱车沿西禹高速行120公里,就到了陕西蒲城孙镇。3月20日,重泉古城内人头攒动,面辣子、葫芦头、臊子面……城内80多家极具关中民俗风情的特色餐饮让人食指大动,登上高高的城墙,旌旗猎猎,斗拱飞檐,不仅城内风光尽收眼底,更让人生出些咏史怀古之情。
熙熙攘攘的游客中,除了慕名而来寻找乡愁的城里人,还有很多蒲城近郊农民。“古城转了一圈,遇见好多同村乡党,都是一家人一起来逛的。”蒲城县洛宾镇蔡邓村的老李说。相比已经完成消费迭代的城里人,靠着酥梨、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刚刚富起来买上“小面包”的农民们的消费升级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消费潜力,正在磅礴而出。
成功点燃重泉“一把火”的项目负责人朱啸峰介绍说,重泉古城规划占地126亩,投资1.5亿元,是蒲城县政府联袂马嵬驿创业团队重拳打造的旅游项目。古城不仅是“马嵬驿+”的一次成功复制,还成为撬动蒲城民俗经济、盘活旅游资源的新抓手,并直接带动孙镇周边上千人实现就业。
在西安银泰城,袁家村模式同样受欢迎。这里共有经营商户30多家,具有开放式操作流程,消费者能亲眼看到制作方法,还可在特产选购区购买袁家村人自制的挂面、面粉、麻花、香油。卖糕点的老板告诉记者:“这里的店铺都是袁家村的老商户,实行统一管理,店内食材均从袁家村运到西安,食品制作手法都是地道的袁家村做法,目的就是要让顾客在西安吃到原汁原味的袁家村美食。”
2 “逆袭”遇上同质化
相比重泉古城、银泰袁家村的生机盎然,一些缺乏规划、仓促上马的乡村游项目还没来得及品尝民俗经济的甜头,就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投资圈地、人造景观,一头毛驴转磨盘、锅盔辣子豆腐脑”,扎堆上马之后,这些千村一面的乡村游“标配”,让许多注重差异化体验的游客皱起了眉头。
一度被传为微缩版回民街的永兴坊,开业时也曾人山人海极度火爆。吃一碗粉汤羊血得等两个小时,一份安康蒸面十分钟内能卖二三十碗,子洲果馅和子长煎饼的收银台前总排着十多米的长队……如此火爆的场景并未持续太久。开业一年后,记者近日带着外地朋友再次来到永兴坊,下午6点,正值饭点,熙熙攘攘的人群却已不在,陕北区几家小店稀稀拉拉坐着几位食客,显得有些冷清。
“环境脏乱差、饮食不卫生,千村一面缺乏创意,也就是一锤子买卖,新鲜感一过,我是不会再来了。”谈起乡村游,资深玩家李女士吐槽不已。
景区人多、路堵、车难停,小吃量小、价贵、不卫生,相比这些众人熟知的“陈年槽点”,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体验单一,缺乏完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长足吸引力,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等诸多问题,让众多乡村民俗游项目“猜中了开头却没想到结尾”,刚闹哄哄登场就遭遇了成长寒冬。
记者从省旅游局获悉,目前我省共有旅游示范村120个,文化旅游名镇31个,像袁家村、马嵬驿这样大型的春节7天接待人数达到100万的有10个左右。
在我省如火如荼的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大潮中,“几家欢乐几家愁”现象非常普遍。历经十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完成乡村游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提升内涵、打出特色、创出品牌,并以休闲游带动我省旅游业乃至农村经济的腾飞,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3 好产品+好服务 农村经济转型增添“动力芯”
在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游无疑是既无矿产资源又无产业支撑的县域经济“逆袭”的最佳风口。然而,新经济需要新动能,在新一轮旅游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对诱人的乡村游蛋糕,用何妙招才能吃到口?
“一地一特色,一处一风景。模式可以复制,内在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当地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通过不断创新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精细化霸道管理保障服务品质,让‘好产品+好服务’产生叠加效应,让游客真正听得见乡音,吃得出乡味,看得见乡愁。”谈到乡村游如何成功复制,刚从北京归来,在全国乡村游研讨会上介绍完成功经验的马嵬驿“总舵手”王永鑫信心满满。
凭着“商业运营+文化民俗背景+旅游产品”这套屡试不爽的商业模式,从兴平到蒲城,从陕西到河南、甘肃,王永鑫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山西、北京、浙江……全国各地每天有600多人来马嵬驿“寻宝取经”,马嵬驿逐渐走上了乡村游的品牌化连锁化之路。
盘点马嵬驿、袁家村、周至水街等在乡村游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成功基因,不难发现,真正沉下心来用做文化的情怀、态度,用政府工作报告倡导的工匠精神,更好地将文化和故事结合现代设计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和场景再创造,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管理手段将经营有机地盘活,是破解乡村游粗放式发展的一大“利器”。
据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去年陕西乡村游人数达1.4亿人次,占比超全省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一上升态势还将长期保持。未来一年,陕西将依托帝陵文化打造36个文化旅游村,采用每年每个镇投入经费500万元的大手笔大力发展乡村游,并将推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乡村游模式,实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化。此举无疑为本就炙手可热的乡村游添加了强劲的“动力芯”。
经过了初期的野蛮生长,在乡村游的供给侧改革中补齐短板,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后,新一轮靓丽乡村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来源 陕西日报 李蕊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