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以陕西小吃宴请连战、莫迪等重要贵宾。去年,陕西特色餐饮走上全国两会餐桌,极大地提升了陕西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西安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美食之都”的盛誉。据陕西省烹饪协会统计,陕西小吃有上千种,仅西安就有数百种。近年来,西安市利用丰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和推进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特色美食成为发展典范
岐山大刀臊子面、秦镇米皮、绥德黄馍馍、柞水洋芋糍粑……在位于新城区中山门里的永兴坊美食街区,陕西各地美食应有尽有。这里不仅聚集了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特色美食,还开设了汇集省内107个县特色农副产品的购物中心,它开创了集地方美食、文化展示、特色商品、电子商务、食品安全可追溯为一体的大众化餐饮消费新模式,吸引了一批批省内外民众和游客前往品鉴。据介绍,永兴坊开业以来,累积入园游客量约600万人,平均日入园人数约1.5万人,节假日约2至3万人,成为西安市特色美食街区发展的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餐饮从业人数285746人,餐饮网点4735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0个,营业额206.19亿元。在高档餐饮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4年西安市实现餐饮收入237.28亿元,同比增长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6%。
自2010年开始,西安市积极适应餐饮业发展规律,推动企业集聚式发展,打造了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如永兴坊、大唐西市丝路风情街、西荷美食街、周至沙沙河水街等。截至目前,全市打造和自发形成的特色餐饮街区和商业综合体餐饮聚集区已近30个,特色餐饮集聚区四面开花,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元旦假日期间,特色餐饮街区更是人潮涌动,其中,永兴坊三日客流量超过7.5万余人,元旦首日西安回民街人流量超15万人次。春节期间永兴坊每天客流量约5万人次。
还需打造美食街区升级版
据了解,从陕西特色餐饮街区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以上王村为代表的1.0时代,实现了空间集中和简单管理;以袁家村为代表的2.0时代,实现了浅层的文化挖掘、主题展示和企业化运营。目前,2.0模式正在全省范围内被快速复制,开始出现同质化、无序式发展的现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西安市虽然积极打造和自发形成了近30个餐饮集聚区,但总体表现为数量偏少,规模较小,分布不均,知名度不足,街区总营业额占餐饮业总量比重不高,对餐饮业总体贡献较小。在街区定位、业态构成、主题表现、推广宣传上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本土性文化特色、餐饮特色、景观特色不够鲜明。
同时,西安市存量餐饮集聚街区基本以市场自发成市或企业自主发展为主,缺乏宏观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和统筹思维,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街区景观、交通组织、环境保护等方面欠缺前瞻设计和资源统筹,表现出综合配套不完善,街区功能不丰富,总体关联度小,还不能适应市场快速提升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层次消费的需要。
“当前,西安市特色美食街区发展面临升级换代,需要前瞻预判发展趋势,科学统筹规划布局,打造以文化融合为基础、以特色餐饮为核心、以街区布局为承载、以科学管理为纽带、以‘互联网+’为推动的西安市特色美食街区升级版3.0模式。”西安市商务局局长吕恒军告诉记者。
更应引领关中美食大发展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是新一轮向西开放的重心。国务院在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时,明确了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和西安自身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为西安餐饮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外部性、国际化需求。同时,5天工作、2天休闲的“5+2”生活模式,自驾游、无目的式休闲的周末经济模式为西安市特色美食街区发展带来巨大的消费推动。
记者从西安市商务局了解到,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将建设和改造一批美食街区,街区建筑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实现年营业总额5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初步形成“一核、两带、三圈、四组团”的“1234”特色美食街区发展体系,打造西安特色美食街区升级版3.0模式。通过街区建设带动西安餐饮产业转型升级,向西辐射咸阳,向东延伸潼关,形成“咸阳—西安—渭南—潼关”的大关中美食带,将西安建设成为大关中美食带的核心区域和引领大关中美食带发展的龙头。(来源 陕西日报 记者 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