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说:“秋风又吹我心口,到了相聚的时候,家乡总在梦里头,天南地北到处走,还是再等一个秋,盼望与你能相守,秋水总是不停留,一直往前不回头。”
作家说:“乡愁也不单是儿时的回忆、亲人的温情,乡愁是一种味道,一种田园诗般的味道,能给人一种美,一种陶冶心扉之美。乡愁是美好的风景,是幸福的眷恋,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今天,乡愁既是灵魂,也是文化。没有乡愁的乡村旅游将变得黯然失色。留住乡愁就是留住童年的记忆,留住难忘的家乡亲情,留住独一无二的美丽村落,进而才能留住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
乡愁:乡村旅游的灵魂和卖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省兴起以来,由最初的自发式、农家院、低层次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有规划、大投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三农”政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最终乡村旅游将进入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的升级阶段。
资深乡村旅游研究专家李战民介绍说,乡村旅游主要消费人群是在城市生活的人,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一是姓乡,都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二是有村,离不开古村民居;三是要土,多与农耕文化结合;四是要野,有田园风光打底,让久居闹市的城市人有一种回归田原、返璞归真的感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与其它旅游项目相比,乡愁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差异。同时,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不收门票、停车费,吃和住的费用也比较低廉,基本上和游客在家的消费相差无几。这样就容易让乡村旅游由节假日出游向常态化休闲娱乐发展。
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的亮点。记者发现,在多个景点,都保留着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展示老祖先的聪明智慧,使游客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为之所吸引。如人工榨油、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流连忘返。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条件,让旅客吃得生态、住得卫生、行得方便、游得尽兴、购得特色、玩得新鲜。
如何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大多乡村旅游项目具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生态优势,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和利用。但有的项目,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规划盲目发展、急功近利、管理粗放留客困难、后劲不足人才缺乏等。
从事乡村旅游研究和项目策划的黄付平建议说,乡村旅游首先要精准定位、做好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是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投资商、农民三方合力,才能形成一体化方案。凡是有志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找出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色,进行精准定位。要牢牢抓住“乡愁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这条主线不放松,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个性和魅力,切记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充斥的现象。同时还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坚持以特取胜,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尤其是要在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做到“土洋结合”,将新、奇、特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是立足长远、稳步推进。乡村旅游连接着政府、企业、村民、经营户和游客,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因而,一定要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可以采用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不能盲目跟风、粗制滥造,追求短期效应。要积极倡导生态环保,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乡村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共同的良好人居环境。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经济专家高全成建议,要提升品质,留住游客。目前乡村旅游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多半在一天之内,有的甚至只有二三个小时,仅仅局限于吃顿农家饭,买点土特产的层面,且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节假日。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还是缺乏能够留客的独特项目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创新,不断产生吸引游客的爆破点,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在体验性、参与性上下功夫,去商业化,要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经营乡村,增强管理的活力和有效性,倡导新乡村主义。同时,要培养人才,增强后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从建设期开始,就要强化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规范从业人员行为。特别是要吸引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优秀大学生到乡村旅游这个广阔天地进行创业,增强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乡村旅游永葆青春的希望之所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通过活动引领、网络驱动、品牌取胜等有效手段,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推广平台,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投入,实现乡村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康宁(来源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