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旅游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陕西省旅游协会[官网] 陕西省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旅游协会公众号
会员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会员动态 > 会员资讯 >
留住“乡愁” 尝到“甜头”——陕北黄河老村迎
2020-06-04 陕西文化产业 返回列表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记者日前在榆林佳县采访发现,黄河岸边一些传统村落将“乡土记忆”变为“致富资源”,通过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使广大村民既留住了“乡愁”,又品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伴着粗犷质朴的歌声,村民穿着陕北地区传统服饰,手握各式各样的农具,牵着自家老牛高马,依次缓缓走来。在起伏的沟峁间,耕种、打夯、娶亲……一幅幅黄土高原祖辈生产生活图景徐徐再现。


微信图片_20200604100100.jpg

▲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图片源自网络)


这是在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这场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全部由这个黄河岸边小山村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在300多孔依山而建的窑洞前,100多位村民以天空为背景,以山坡为舞台,为到村里的游客展示表演。“这些演员全部是我们村民,最大的年龄80岁,最小的才六七岁。”赤牛坬村村支书高建茂说,“现在每天演一场,高峰时一天会演好几场。参加演出的村民,每次可以领到至少20元的报酬。”


“让村民们本色出演,特别朴实、自然、亲切,不由得把人带到真实的生活劳作场景中。”榆林游客乔可看了演出后感慨。


除了实景演出,赤牛坬村还建起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民俗博物馆。68个展厅、10万多件展品囊括了当地的服装鞋帽、犁耙锄铲、五谷杂粮、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用品和风俗礼仪。


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让这座古村落焕发生机。游客多了,村里合作社、农家乐等生意也红火起来。几年间,村里修通了旅游专线公路,建起了公共服务中心,全村窑洞换上了门窗、雨檐,家家都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去年赤牛坬村接待远近游客30万人次,村民收入也显著增加,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挖掘和保护好民俗资源,能够促进文化旅游,黄河沿岸的乡村振兴又多了一个锚点。”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说,“这不但保存了古村落的历史记忆,还唤起了村民的自信和自豪,更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微信图片_20200604100314.jpg

▲古枣园(图片源自新华网)


距离赤牛坬村50多公里的泥河沟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枣村”。村里一片36亩的古枣园,有1100余株老枣树,其中最老的枣树已有1400多年历史。村支书武正生介绍,我国很多地方的枣树都是从这里传开的,现在还一直有人来买枣树苗。


2014年,这片保存完好的古枣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4月,泥河沟村还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到我们村,一下子就找到了传统村落的味道,这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浓浓的乡愁。”村民武小斌说,他在2014年回到家乡,投资建设了“枣缘人家”民宿,生意一直不错。


武正生说,这两年村里发展红枣产业、乡村旅游,村民收入越来越多,已有8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孙庆忠长期在泥河沟村蹲点调研。他说,传统村落探索复育乡土文化,为一些濒临凋敝的乡村注入了活力,使农民能够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在乡村。


二维码
电话:029-89640708 导游分会电话:029-85233523 传真:+86-029-89640708 邮箱:3532360073@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陕西体育宾馆
备案号:陕ICP备1601285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863号
Copyright © 2002-2019 陕西省旅游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